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孔穎達
字仲達,冀州衡水人。唐代經學家。孔曾奉唐太宗命主編《五經正義》。孔穎達在歷史上主要是作為經學家而著名,但在五經的注疏中,也有深刻而豐富的美學思想,尤其是他對“詩言志”的重新解釋,對后世影響很大。
“詩言志”最早出現于《尚書·舜典》,以后《毛詩序》等一直沿用此說,但對“志”的解釋,在先秦是十分混亂的,聞一多認為“志與詩原來是一個字。志有三個意義:一記憶,二記錄,三懷抱,這三個意義正代表詩的發展途徑上三個主要階段”。在先秦,對“志”的解釋不同,體現出不同的詩歌觀念。大致來看,先秦兩漢“志”主要指思想、志向、抱負等比較抽象的東西,它產生于人的內心。至孔穎達,對“志”作了新的解釋,他將情、志統一起來: “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對志的重新解釋,反映出了孔氏新的詩歌態度。 “詩者,人志意之所之適也。雖有所適,猶未發口,蘊藏在心,謂之為志,發見于言,乃名為詩。言作詩者,所以舒心志憤懣,而卒成于歌詠”。詩歌創作在外物的感召下,產生一定的情、志,情志的表現,則為詩歌。對“志”的重新解釋,使它一方面不再停留于抽象, “志”不是源于心,而是由外物感發而生,因此找到了詩歌的真正之源;另一方面更注重了詩歌的情感表現的特征, 從而有利于對詩歌本質的把握。孔穎達還吸收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陸機、鐘嶸、劉勰等文論家的詩歌主張,他們早已認識到詩歌是應物而感、緣情而發的,將這些美學思想概括在“詩言志”命題之中,則是孔氏的功績。從此以后,詩言志成為詩歌的重要傳統之一。
孔穎達對 《毛詩序》 的解釋中,認為“風雅頌者, 《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 《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對六義的這種解釋,也是比較可取的,它多為后人所采用。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孔子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季米特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