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茅盾
原名沈鴻,后改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烏鎮人。1917年發表第一篇文章時改題沈雁冰。1927年9月發表《幻滅》時開始用茅盾這個筆名。茅盾是杰出的無產階級文藝戰士,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作家、文藝理論家、文藝批評家和翻譯家。
茅盾的早期文藝觀點,是從進化論的角度,接受了丹納的藝術社會學和左拉的自然主義影響,強調社會背景作用;學習自然主義也是突出自然派技巧上的長處。在五四文學革命精神的激勵下,他提出文學要反映人生,反映社會并且服務于人生、服務于社會的現實主義原則。他說: “我以為新文學就是進化的文學。進化的文學有三件要素:一是普遍的性質;二是有表現人生指導人生的能力;三是為平民的非為一般特殊階級的人的。”他堅決反對一切封建復古文學,反對把文學當成游戲消遣的鴛鴦蝴蝶派、名士派,反對創作上的感傷主義和唯美主義。他認為現實主義文學應該起到“喚醒民眾”的社會作用,他說: “文學的使命是聲訴現代人的煩悶,幫助人民擺脫幾千年來歷史遺傳的人類共有的偏心與弱點,使那無形中受著歷史束縛的現代人的情感能夠互相溝通,使人與人中間的無形的界限漸漸泯滅。”
“五卅”運動前后,他的文藝思想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論無產階級藝術》一文中,他系統地提出了建設無產階級藝術的主張,他認為無產階級藝術產生的社會條件應該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和成功,應該有新的土地和新的空氣來培育。他說,無產階級的藝術“應以無產階級精神為中心而創造一種適應于新世界(就是無產階級居于統治地位的世界)的藝術。”
左聯時期,茅盾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正確地論述了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和文學的社會作用。他說:“文學是表現時代,解釋時代,而且是推動時代的武器。”他認為革命文藝應該是“真心健美的文藝”,應該是“批判”的, “創造”的,“歷史”的和“大眾”的。這一時期茅盾還寫了不少作家論,其中《魯迅論》是我國較早地對魯迅正確評價的一篇評論。
抗戰爆發后,他撰寫了不少文藝評論,根據當時現實斗爭的需要和革命文藝發展的需要,他提出文藝必須大眾化,利用舊形式是“新文學大眾化過程中的課題之一”,對舊形式應該“研究并試驗如何翻舊出新”。
茅盾是我國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他早期對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文學和革命后的蘇聯文學特別重視,他認為這些文學的特色是“平民的呼吁和人道主義的鼓吹”,其中的許多作家都具有“社會思想和社會革命觀念”。茅盾還特別注意被壓迫民族文學的介紹,他說: “凡是被損害的民族的求正義求公道的呼聲,是真的正義,真的公道,在榨床里榨過流下來的人性才是真正可貴的人性,不帶強者色彩的人性。”
建國以后,茅盾在擔任國家文化藝術部門領導工作的同時,仍不倦地從事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的著述,先后出版了《鼓吹集》、 《鼓吹續集》、 《讀書札記》、 《夜讀偶記》、 《關于歷史和歷史劇》、《談最近的短篇小說》、 《茅盾近作》以及自傳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