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楊晦
,原名楊興棟,號慧修。遼寧遼陽人。文藝理論家、作家、教育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他積極投身于五四運動,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
1925年秋,楊晦與馮至、陳煒謨、陳翔鶴等在北京組成文學團體沉鐘社,創辦文學刊物《沉鐘》周刊,從第二年夏起改出《沉鐘》半月刊,并編印過《沉鐘叢刊》多種,前后持續九年之久。魯迅曾稱贊這個社團“確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楊晦這時期的文學活動,主要是創作和翻譯戲劇。他擅長用象征手法,創造一種濃重的氣氛,烘托出中國封建禮教“吃人”的景象,代表作《除夕》。戲劇集《除夕及其他》1929年出版。他第一個將希臘悲劇《被幽囚的普羅米修士》譯成中文。
“九一八”以后,楊晦家鄉淪陷,在憤激中創作了五幕歷史劇《楚靈王》。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后在西北大學、西北聯合大學、重慶中央大學等校任教授,開始接受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認真學習毛澤東文藝思想,致力于文藝理論的研究。他寫的《曹禺論》有廣泛影響。 《論文藝運動與社會運動》力圖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論述文藝與社會的關系,他將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比喻文藝既有自身的規律。又有受社會發展制約的規律。1949年,論文集《文藝與社會》出版。
楊晦從1949年起歷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兼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曾兼任北京大學副教務長、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屆理事。他在《關于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問題論綱》、 《關于現實主義問題》等文中,摒棄了認為中國文學史是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斗爭的歷史的提法,主張結合文學發展的實際深入研究現實主義理論。他一方面注意引進國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另一方面又強調指出,中國文藝學不應該離開中國文學的傳統和中國文藝理論的傳統,應該具有中國的特點。于是,他致力于中國文藝思想史的研究。《楊晦文學論集》 (1986年)匯集了他在文藝理論方面的主要著作。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