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列寧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Владимир И льич Ленин,1870—1924) 馬克思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領袖。生于俄國辛比爾斯克(今稱烏里揚諾夫斯克),他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俄國革命實踐,建立俄國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1917年領導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實現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列寧在反對帝國主義國內反動派和形形色色機會主義斗爭中,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列寧主義階段、他的著作已編成《列寧全集》。
列寧也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在對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領導實踐中,對一系列文藝問題都有重大的理論建樹。如黨對文學事業的領導,關于批判繼承文學遺產,文學與革命事業的關系,世界觀與創作方法,文藝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等等。1905年,列寧針對當時資產階級文人鼓吹的所謂“不要功利主義”、 “為藝術而藝術”等反動思潮,發表了《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 (原譯《黨的組織與黨的文學》)第一次明確了社會主義文藝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關系,強調了文藝是社會主義事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指出了“為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方向。在這個前提下,列寧肯定了“必須絕對保證有個人創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保證文學創作的多樣性和藝術風格的獨創性。
列寧還高度評價和深刻分析了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藝術成就和創作活動,1908—1911年間,列寧寫下了一系列光輝篇章: 《列·尼·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轉變沒有開始嗎?》、《列·尼·托爾斯泰》、 《列·尼·托爾斯泰和現代工人運動》、 《托爾斯泰和無產階級斗爭》、《“保留”的英雄們》、《列·尼·托爾斯泰和他的時代》等,揭穿了資產階級文人企圖利用托爾斯泰八十壽辰和他的逝世之際,蓄意歪曲、誣蔑托爾斯泰的欺騙性和反動性,從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者對待這位偉大藝術家的歷史地位,他的作品和世界觀中的矛盾及其時代,階級根源的科學論斷,同時也批判了托爾斯泰主義在俄國革命發展中的反動性,指明了無產階級對托爾斯泰思想文化遺產應當采取的態度,對馬克思主義的現實主義,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等命題,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并具有方法論的意義。
列寧也極端愛護和關懷無產階級的藝術家,他給予高爾基以高度評價,說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杰出的代表”,同時對他的思想的動搖和軟弱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嚴肅的批評。在列寧給高爾基的書信中,著重強調了作家與政治,作家與生活的關系等方面的問題,指出作家要投身工農群眾的斗爭生活,以發現新事物。
1913年,列寧寫下了《關于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一文,批判所謂“民族文化”的口號的資產階級實質,確立了無產階級對待民族文化理論的綱領。列寧指出: “每一個現代民族中,都有兩個民族。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兩種民族文化”。肯定了只有勞動群眾的文化和受它影響的進步文化,才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才是無產階級所要批判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列寧關于“兩種民族文化”的區分,為我們正確理解文化傳統和如何接受文化遺產奠定了理論基礎。1920年,列寧在青年團第三次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發表的《青年團的任務》的演說,和為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起草的決議草案《論無產階級文化》,著重闡述了建設無產階級文化與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關系。認為無產階級文化是全部人類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了解改造舊文化是建設新文化的必要前提,批判繼承是無產階級對待文化遺產的根本態度。
列寧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家,也是極富見地的藝術欣賞家。他對西歐古典美學和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美學家的理論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對世界杰出藝術作品尤其俄國優秀古典、現代的作家作品都有濃厚的興趣。因此,除了單篇文章外,大量的書信、日記和其它文章中,到處都閃爍著列寧文藝思想的熠熠光輝。列寧對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領導,對文藝問題的探討和闡述,貫穿于他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一生,實踐性,戰斗性和理論性的高度融合是其鮮明特色。列寧的文藝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寶庫,對斯大林,毛澤東的文藝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今天的社會主義文藝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列·托爾斯泰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劉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