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論戲劇的功用及組成部分》
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戲劇家高乃依著。是對保守派攻擊劇本《熙德》所作的回答。 《熙德》是高乃依所寫的法國第一部古典主義悲劇。全劇圍繞著主人公羅德利克所走過的道路,描寫了責任與愛情、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理性與感情之間的矛盾沖突,宣揚了王權至上、個人感情遵從國家義務的思想。劇本內容是符合當時法蘭西學士院對古典主義戲劇的要求的,但是在形式上劇本并沒有完全遵守古典主義的法則;它突破了三一律(時間、地點、情節一致)的限制,所以遭到了當時天主教和古典派的攻擊。為了回答天主教、古典派等保守派對劇本的攻擊,為了闡述自己的創作思想,高乃依先后發表了《論戲劇的功用及其組成部分》、 《論悲劇以及根據必然律與或然律處理悲劇的方法》、《論三一律,即行動、時間、地點的一致》等三篇文章,闡發了他對戲劇特別是悲劇的觀點。
在《論戲劇的功用及其組成部分》中,高乃依批駁了亞里士多德認為的悲劇、喜劇的區別在于劇中人物地位的高低的觀點,提出了應以行動本身的高尚和卑下來區別悲劇、喜劇的理論。他認為,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劇只是描寫高尚貴族、喜劇只是描寫身份極為低下的人物的觀點,在十七世紀的法國已經不能說是完全正確的了。他認為當時的喜劇也可以描寫貴族甚至國王,只要他們的行為并不高出于喜劇的境界;而悲劇則主要應該表現出某種巨大的國家利益和某種比愛情更高尚、更強烈的情欲,應該表現出比失去情婦更嚴重的不幸,以便引起恐懼之情。
關于戲劇的題材,他認為,悲劇的題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和嚴肅的行動,喜劇則只需要尋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悲劇要求表現劇中人物所遭受的巨大危難,喜劇主要表現劇中人物對驚慌和煩惱的摹擬。高乃依還認為,戲劇如若達到合乎觀眾的心意,給觀眾以快感的目的,就必須遵守藝術的法則,按照一定的規則去滿足人們的心意。根據這種觀點,他并不懷疑應當遵守占典主義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但是他又認為,何謂事件的一致(行動的一致)卻應該有適當的解釋,時間和地點的一致也應該大大擴展。這實際上是遵照當時的要求對三一律靈活加以運用的主張。正因為他有靈活運用三一律的思想,才在《熙德》中對三一律有所突破。
高乃依《論戲劇的功用及其組成部分》的主要精神是反對泥古,主張從時代的需要出發突破亞里士多德的法則,推動了法國戲劇創作的繁榮,對歐洲戲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論德國》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論戲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