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詹:二公亭記(節選)
歐陽詹
勝屋曰亭,優為之名也。古者創棟宇,才御風雨,從時適體,未盡其要。則夏寢冬室,春臺秋戶,寒暑酷受,不能自減。降及中古,乃有樓觀臺榭,異于平居,所以便春夏而陶堙郁也。樓則重構,功用倍也。觀亦再成,勤勞厚也。臺煩版筑,榭加欄檻,暢耳目,達神氣,就則就矣,量其材力,實猶有蠹。近代襲古增妙者,更作為亭。亭也者,藉之于人,則與樓觀臺榭同;制之于人,則與樓觀臺榭殊,無重構再成之糜費,加版筑檻欄之可處,事約而用博,賢人君子多建之。其建之,皆選之于勝境。
今年暮春月,邦牧安定席公,別駕置同正員、前相國天水姜公,念茲邦川逼溟渤,山連蒼梧,炎氛時回,濕云多來,又日臨胃次,斗建辰位,和氣將徂,畏景方至?!騿栵L俗,相原隰,郭東里所,共得奇阜,高不至崇,卑不至夷,形勢廣袤,四隅若一,含之以澄湖萬頃,挹之以危峰千嶺。點圓水之心,當奔崖之前,如鐘之紐,狀鼇之首,二公止旌輿以回睇,假漁舟而上陟,幕煙茵草,玩懌移日,心謀意籌,有建亭之筭,而未之言也。二公既歸,邑人踵公游于斯者如市。登中隆,觀媚麗,前來后至,異口同詞。……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倍撸嫖岣改敢?。茲阜二公攸選,尚而加愛,務休訟簡,必復期至,上露下蕪,忍令父母憩之乎?遂偕發言為公就亭之功,如墻而前,陳誠于縣尹。縣尹允其清,而為之辨方經蹠,環當上頂,誡奢訓簡,以授子來。于是家有余糧,圃有余木,或掬一杯土焉,或剪一枝材焉,一心百身,蜂還蟻往,榛莽可去以自薙,瓦甓無脛而奔萃。一之日斤斧之功畢,二之日圬墁之傭息,再晨而成,二公莫知。層梁亙以中豁,飛甍翼而四翥,東西南北,方不殊致,湖白墳以呈素,雘頳壤而垂繪。通以虹橋,綴以綺樹,華而非侈,儉而不陋,煙水交浮,巖巒迭迥,精舍奉其旁達,都城企其遐際,容影光彩,漪入瀾澄,指朱軒于潭底,閱云岑乎波里,爌熿由演,如飛若動。又釣人飄飖于左右,游禽出沒乎前后,一盼一睞,千趣萬態,稅息之者,若在蓬壺方丈之上。二公重清曠于舊賞,納衷懇乎群庶,尋幽探異常于斯,勞賓祖客常于斯,加以平疇開辟,通途在下,可以親耕耨,可以采謳謠,作一亭而百美具。……邑人想之,復言曰:“事無隱義,物有正名。地為二公而見,亭從二公而建,斯亭也,可署曰‘二公亭’。”雖芻蕘之云,中實有謂,二公不忽,遂以為號。……
這是一篇題記性的散文,主要記載了二公亭這一建筑物建造的起因和過程,以及這一亭名的由來。二公亭故址在今福建泉州市東湖,為紀念唐泉州太守席相和別駕姜公輔所建。
此文以議論發端,先講樓、觀、臺、榭四種建筑的由來,以及它們的不足之處。然后以“近代襲古增妙者,更作為亭”一句話,輕輕一轉,便開始了對亭的描寫。在對亭和樓、觀、臺、榭的比較中,說明了亭的節省和多用的好處。
對亭簡要敘述之后,進入對二公亭建造過程的描述。這是本文的中心部分,所以敘述得非常詳盡。先從席公、姜公的選地開始寫起,說二公在城郭東面發現一個小土山,“高不至崇,卑不至夷,形勢廣袤,四隅若一,含之以澄湖萬頃,挹之以危峰千嶺”,真可謂絕妙勝境。于是“止旌輿以回睇,假漁舟而上陟”,仔細考察之后,萌發了在泉州東湖建亭的計劃。當地的百姓知道了,于是也蜂擁而至,齊聲稱好。
由于二公選地建亭之意深得民心,經縣官同意,百姓自動獻糧籌木,開土動工。由于大家“一心百身,蜂還蟻往”,積極性很高,只用了二天多一點的時間,就把亭子造好了。而這一切,席、姜二公還都不知道。然而,盡管二公不知,當地民眾仍然認為:“事無隱義,物有正名。地為二公而見,亭從二公而建”,這個開創的功勞不可忘記,這亭就取名為“二公亭”。
作者通過建造“二公亭”的描述,似乎說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凡是為民所想,為當地民眾造福的,人們就會擁護他,支持他,熱愛他,紀念他;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此文雖然平鋪直敘,但條理清楚,行文樸素親切。其中對二公亭結構和外表的描繪,如“通以虹橋,綴以綺樹……容影光彩,漪入瀾澄,指朱軒于潭底,閱云岑乎波里”等句,更是栩栩如生,是其中最精采的部分。
此文由議論而敘述,由敘述而議論,夾敘夾議,舒卷自如,既有生動的描寫,又有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說理,也可以說是寫作上的一大特色。還應著重指出的是,這篇文章在描述二公亭的建造過程中,指出亭是中國古代樓觀臺榭建筑審美藝術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乃“襲古增妙更作為亭”;又指出亭址的選擇,“皆選之于勝境”,“作一亭而百美具”,而且亭便而多用,故“賢人君子多建之”。這些議論,彌足珍貴,至為深刻。它不僅說明亭在山水旅游活動中的價值,而且說明以亭構景,可使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達到完美的結合,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我們民族卓越的審美觀點和豐富的審美經驗,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文化氣質和情操。
上一篇:歐陽修《叢翠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袁宏道《光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