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曾亮:游瓜步山記
梅曾亮
道光七年二月十六日,客同年熊民懷六合官署,與同人游瓜步山。余與翰初先登。古廟數楹,無欞檻可據,浮屠像皆剝落坐塵埃中,老農數人踞階下議社事。問僧,曰:“掃墓山矣。”方悵然欲歸,而闇夫導數客偕主人至,移肴核于補山亭。兩峰翼張,亭承其腋。蓋去廟西不數十步,而岡隆谷洼,匿蠢獻秀,遠江近渚,回瀾就目,雜花周阿,迎桃送杏。既醉飽,復登西岸之太平庵。山風冷然,異香出于寺,則兩老梅數百年物也。高出樓,大蔭一畝,方盛開,諸人皆錯愕瞪視,既乃太息坐臥其下,日暮而后去。蓋余二人初至時,未知有亭,主人至得之。亦未知有梅,入寺乃見之。此一日中事耳。吾兩人胸臆愉塞,殆如隔人世事,莊子曰:“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夫待山林皋壤而樂者,將失之而悲,是樂也,達者之所以笑也。書以志吾愧。
同游者商城熊闇夫方烜、興化束補卿鑾、上元溫翰初肇江、朱竹香啟善。主人者,瓜步司隸陳守齋寶善也。同游者皆有詩,而屬梅曾亮為之記。
梅曾亮游瓜步山,在這里只攝下三個小鏡頭,但透過這三個小小的畫面,我們如同作者的感受一樣:“殆如隔人世事”。
呈現在讀者面前第一個畫面是一座古廟。古廟是那樣冷落和破敗,“無欞檻可據,浮屠像皆剝落坐塵埃中,老農數人踞階下議社事”,寥寥三句,見冷落于眼前。頭二句從直觀上寫出寺廟年久失修,香火不盛,無人管理,后一句則從側面寫它的冷落。寺廟本是莊嚴肅穆之地,在人們心里是不能褻瀆的,而在這里上了年紀的農民,竟坐在寺廟門口的臺階上閑扯,足見這里的神靈已不在他們心中占有位置。作者抓住這一富有特征的現象,突出了寺廟的清冷。
第二個畫面是補山亭。隨著作者游蹤的轉移,補山亭出現在讀者面前。這里一片山光水色,令人脫卻俗念,“岡隆谷洼,匿蠢獻秀,遠江近渚,回瀾就目,雜花周阿,迎桃送杏”,作者遠觀近睹把周圍景色盡收眼底,采用四字句,寫得扼要而清晰,透出一派初春氣息。
第三個畫面更為別致:專寫太平庵的老梅。單寫一株梅花有何可寫?但在作者筆下仍姿態橫生,妙趣盎然。他先寫“異香出于寺”,還未見梅花就聞到它的香味,可見香味之濃,氣味之烈。見到老梅,“高出樓,大蔭一畝”,梅花樹干高大,樹枝茂密張開,這已不是林逋梅花詩里寫的“疏影橫斜”之態,更不是龔自珍《病梅館記》里記的盆栽小梅,而是一顆龐然大物的數百年老梅,這從姿態上又給人以奇特之感。緊接著寫觀賞者的反映:“諸人皆錯愕瞪視,既乃太息坐臥其下,日暮而后去”,游客是那樣驚奇,戀戀不舍,我們仿佛看到一群群游客圍觀老梅的情景。作者在不經意中寫來,讀者卻看到了一幅難得的老梅圖。
文章最后以感嘆作結。作者在見到冷落破敗的寺廟、風光如畫的補山亭和奇特的老梅之后,不禁發出“殆如隔人世事”的感嘆,并引莊子的話加以證明,這是景物對人心態的影響,反過來又使讀者對景物產生更深的感受。
文章始終以作者在游歷中的意向作線索,讓它聯接三個畫面,透過作者心情的起伏,使景物寫得更加貼切自然,可以說,這篇短文是以景情事理融于一體的記游佳品。
上一篇:王昶《游珍珠泉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游白水書付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