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譚獻
原名廷獻(一作獻綸),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于清憲宗道光十二年,卒于德宗光緒二十七年。同治六年(1867)舉人,曾任含山知縣,并游歷過河北、山西、山東及江南諸地,交游甚廣。家中藏書頗多。工于詞,是常州詞派后期理論上的代表人物之一;詩文也很有章法。主要著作有《復堂詞錄》十卷,《復堂文集》、《復堂日記》、 《詞辨》、 《篋中詞》等。
他的文藝觀點主要是繼承前期常州派周濟、張惠言的“比興”及“意內言外”說。他說: “周氏撰定《詞辨》、 《宋四家詞筏》,推明張氏之旨而廣大之,此道遂興于著作之林,與詩賦文筆同其正變”?!耙新曋畬W, 由二張而始尊”。又說: “常州派興, ……而比興漸盛”, “周介存有‘從有寄托入,以無寄托出’之論,然后體益尊,學益大”。但是他也有突破,如《復堂詞錄·敘》說早年讀詞“喜尋其恉于人事,論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這比周濟“有寄托入,無寄托出”更進了一步。他還不滿浙派,說:“杭州填詞,為姜、張所縛”, “南京詞敝,瑣屑饾饤,朱、歷二家,學之者流為寒乞”。他與周濟持論也不完全相同,在《詞辨跋》中說:“予固深知周氏之意,而持論少異;大抵周氏所謂變,亦予所謂正也,而折衷柔厚則同”。又說常州派的“比興”說是“不無皮傅”,“流為學究”等,這些都是持評之論。在美學上,譚氏大力提倡含蓄之美,而對于雄猛豪放,痛快淋漓,切近時表變革的詞(如辛棄疾),則采取輕視以至排斥的態度。這與常州派的擬古主義傾向有關。
總之,譚氏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學者,治學不以辭章自限,對詞的創作與議論都有自己的見解。對浙、常兩派的成就和流弊,有比較正確的認識,這是他高于張、周之處。但他的書中也有附會費解的話;如《評詞辨》說《樂府補題》、唐玨《水龍吟》詠白蓮等, “當以江淹《雜詩》法讀之”; 《復堂詞自敘》舉周邦彥的“最先念流潦妨車轂”等是“填詞的消息”等。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蘇菲主義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