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機會主義和分裂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叛徒。字特立,江西吉水縣人。1897年11月26日生。1920年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并當選為中共中央局委員。“一大”后擔任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在初期工人運動中,特別是在北方工人運動中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中共中央局委員、工農部部長、兼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工作中忽“左”忽右。1924年5月曾被捕自首,并供出李大釗是共產黨北方的領袖等情況,出獄后一直對黨隱瞞。大革命失敗后,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及常委會負責人,對革命悲觀動搖,竭力阻止八一南昌起義的發動,把希望寄托在聯合國民黨軍閥張發奎身上。1928年“六大”以后去蘇聯任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副團長。1931年回國后,得到王明重用,被派到鄂豫皖根據地,任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奉行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大搞宗派主義和肅反擴大化。1932年,他在紅四方面軍第四次反“圍剿”斗爭中,初時輕敵,后又畏敵退卻逃跑,放棄鄂豫皖根據地,撤退到陜南川北一帶。1935年又自動退出川陜革命根據地。同年6月,在四川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兩河口召開會議,確定了北上建立川陜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八月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召開會議,重申兩河口會議確定的戰略方針。張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總政委。他反對中共中央關于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定,主張紅軍向康藏邊境少數民族地區退卻。8月巴西會議后,中共中央率一部分紅軍繼續北上,同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張國燾堅持分裂主義錯誤,擅自率領一部分紅軍南下,向川康邊境的天全、蘆山、大金川、小金川一帶退卻逃跑,并于1935年10月在卓木碉自立偽中央,公開分裂黨、分裂紅軍,使紅四方面軍受到重大損失。1936年6月,從湘鄂川黔地區突圍長征的紅二方面軍到達西康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經中共中央和在甘孜的朱德、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同志的一致努力,張國燾不得不取消偽中央。紅四方面軍與紅二方面軍一起北上,于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1937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延安會議,對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錯誤及其反黨行為作了系統批判,并作了關于張國燾錯誤的決定。此后,他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但他拒不悔改,于1938年只身逃出陜甘寧邊區,投入國民黨特務組織,從事反革命活動。4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將其開除出黨。全國解放后,張國燾逃往香港,后定居加拿大。1979年12月3日病死于加拿大多倫多,終年82歲。詳見于吉楠編著《張國燾和〈我的回憶〉》
上一篇:張君勱
下一篇:張天翼的《華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