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檀丁
檀丁(Dandin 約公元七世紀人)印度古代詩人, 小說家,文藝理論家。據考證,檀丁出生于婆羅門家庭,祖父是著名的宮廷詩人。他幼年父母雙亡,流落社會,曾在凈修林中向修道者學習,后成為帕那瓦國王的宮廷詩人。傳說他是長篇小說《十公子傳》的作者。他著有詩體的文藝理論著作《詩鏡》。
檀丁認為詩是由語言構成的,是表達某種意義的“詞的連綴”。這里的意義是指文學的內容, “詞的連綴”是文學的形體或形式。檀丁沒有去深入探討文學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而是著重于形體和修飾的關系。認為詩只有具有修飾之美,才是可以永存的好詩,特別強調了修辭的重要性。因此檀丁在《詩鏡》中主要討論各種修辭方式。檀丁將修飾分為意義修飾和文辭修飾。意義修飾有三十五種,每種又分若干類;文詞修飾又有音韻修飾,隱語修飾兩種,每種又分很多類,十分煩瑣。這種煩瑣分析是《舞論》開創的印度古代美學傳統之一。
檀丁在《詩鏡》中提出了詩的“十德”,即文學創作的十種要求,和詩的“十病”,即文學創作的十種禁忌。 “十德”是緊密,顯豁,同一,甜密,柔和,易解,高尚,壯麗,美好,暗喻。 “十病”是意義混亂,內容矛盾, 詩義重復,含有歧義,次序顛倒,用詞不當,失去停頓,韻律失調,缺乏連聲,違反習俗。檀丁對各種“德”和“病”都一一進行分析解說。檀丁提出詩的“德”、 “病”并加以分析,建立起印度古代美學的兩個重要范疇,成為以后的詩學著作的重要內容。
檀丁對文學的體裁進行了分類。他先把詩分為韻文體、散文體和混合體;散文體又分為故事和小說。然后依感覺接受將詩分為供聽的詩和供看的戲劇兩種;依照語言,又將詩分為雅語,俗語,土語,雜語等幾類。檀丁還注意到文學的不同風格,把當時的詩歌分為南方派和東方派。這說明檀丁對文學的認識比《舞論》時代有了很大的進步。
檀丁在《詩鏡》的開卷曾說明自己的著作是總括了前輩著作并考察了許多作品后寫成的,因此可以說檀丁的美學思想是古代印度早期文藝美學理論的一個總結。檀丁的美學思想總起來看是形式主義的。他對文學的理解只看到文學的形體,而忽視了文學的社會本質,他所著重論述的修辭是為了使詩的形體更美;所謂“德、病”也主要是從形式方面提出的。這種思想有其時代性,七世紀正是古典梵語文學開始逐漸脫離生活,趨向形式主義的時期。檀丁作為宮廷詩人,其美學思想必然要反映這一傾向,但檀丁的美學思想還沒有完全陷入形式主義。一方面,檀丁繼承了 《舞論》重視審美的思想。他提出的“十德”中的 “甜蜜”, “高尚”, “壯麗”, “美好”等,都與“味”有關系,并解釋說欣賞者由于得到“味”而迷醉,就象蜜蜂因花蜜而醉。 (所謂“味”,即來源于生活的美)。檀丁將《舞論》提出的戲劇美學范疇引入詩論,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另一方面,檀丁美學思想中還有內容的因素,他在論風格時傾向于較重視思想感情的南方派而不大贊同著重語言排比堆砌的東方派。
檀丁的美學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他奠定了印度古代形式主義美學的基礎。不僅如此, 他的《詩鏡》在十三世紀傳入我國西藏,藏族學者作了大量的注釋和發揮,對藏族文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桐城派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水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