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判斷
人對客觀事物美丑等審美特性進行分析、綜合的心理過程和所作出的審美的評判、論斷;是人類審美意識活動的一種中介環節和結果之一。
在美學史上,人們對審美判斷的性質、作用有不同的論述。博克認為審美是一種感性的直覺、無需理智的判斷。休謨認為審美判斷是種純主觀的意識活動,因人而異,沒有客觀的標準。康德認為審美判斷是一種非邏輯的、不借助概念、也不包含利害關系的規律的觀照。辯證唯物主義美學則認為審美判斷是人在審美中由感性向理性飛躍的橋梁,是人的積極的思維活動,并為美感深化和美的創造提供了認識論基礎。
審美判斷具有主觀性,以人的一定的審美經驗為基礎,以一定的審美觀點為指導,并受人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乃至特定心境、情緒所制約,因此審美判斷常因人、因時、因境而異,具有時代、民族、階級、個人的差異性,乃至對立性,對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斷。但是審美判斷又必須以對象的審美特性為客觀基礎,以人對審美對象的直接感知為出發點,并以對事物審美特性的理性把握為內在依據,因此它又有著客觀的社會的普遍性的內容和客觀標準,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著時代、民族、階級、個人之間的共同性。同時,審美判斷有時是非自覺的,只是在對象的直接刺激下所進行的不經意的、無明確目的的分析、綜合;有時則是自覺的,懷著特定目的和探究心理對事物所進行的分析、綜合、想象、創造。但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審美判斷都有正訛、深淺、偏全之分,因此只有將主觀的感受、認識同客觀實際統一起來,正確把握對象內容或形式上的審美特性,才能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客觀美的存在形態和主體實踐是檢驗審美判斷真理性、深廣性的標準。
審美判斷的過程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綜合作用的過程,包含著感性形式的直接判斷和抽象形式的間接判斷。前者如直觀式的簡單的肯定、否定,后者如理論論證式的論斷。它們都從對象的感性形象出發,展開聯想、想象,同時又借助語詞、概念對形象的審美特性進行理性的分析、比較、綜合,把握對象的時空關系、因果關系、主次關系等,從而形成審美意象,并以詞語作出審美的評判和理論的論證。所以它既包含著對審美對象的直接感知、感受,具有形象化,并伴隨著情緒體驗,又具有概括性和理性的內容。
審美判斷制約著美感的真實性、深廣性,是形成審美態度、審美情感的基礎,并為審美評價、審美創造和文藝創作、文藝批評提供了前提,同時還可以積累、概括、上升為具有系統性的審美觀點、審美理想和美學理論。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主體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