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塔索
托夸多·塔索(Torqua-to Tasso,1544—1595),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的詩人和批評家。幼年受過天主教的教育,后來專攻哲學和詩學。著有抒情長詩《利那爾多》、牧歌劇《亞朱達》等。敘事詩《耶路撒冷的解放》 (又譯《解放的耶路撒冷》)是他的代表作。
塔索的美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他的《論詩的藝術》和《論英雄體詩》之中。文中全面表述他自己關于詩或文學的目的、方法等論點,受亞里士多德和賀拉斯的影響較深,主張詩就是摹仿,詩人的目的就是給人以教益,供人娛樂。而且這種娛樂并不是無條件的,塔索認為, “只有跟正直相聯系,給人許多教益的娛樂, 才是詩人的目的。”塔索關于詩的目的以及對這一目的深入闡發,都是全面而有一定的深度的,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知識分子在意識上的進步主張。這種主張的內容雖然局限在文藝觀上,但卻是他們整體心理文化結構中的一個有機部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反對封建王權和教皇、教會的絕對權威,極力倡導對人的尊重和個性的解放,有新興的資產階級爭取民主自由進步的一面,也有追求個人名利地位、物質、精神享樂的一面。
塔索在《解放的耶路撒冷》中提出了他對藝術真實的看法,初步涉及了藝術中關于典型共性的問題。他提出詩人通過“逼似真實”來尋求和達到“完美的真實。”史詩作家遵循的永恒的原則就是真實,這種真實既可以是真實可信的行為,也可以是按照必然律有可能發生的事,甚至是虛假的行為。所謂“逼似真實”中的“逼似”,是用普遍性的事代替個別的事,這個普遍性主要指思想。塔索強調真實,但不排斥驚奇,優秀的詩人應該善于把真實與驚奇和諧地結合起來,這也就是“史詩的新穎”。這個“新穎”不在情節的虛假和讓人聞所未聞,而主要在于對故事的編排和結局。換言之,把“逼真”與“驚奇”糅合在一起,便產生了他所說的“新穎”。塔索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含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雙重因子。
此外,塔索在《雜想錄》中還談到了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詩關系到一般人民群眾的教育問題,這種提法在當時是進步的、新穎的,它說明,一些作家批評家已經注意到了人民群眾在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中的力量和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家大多從人民群眾中來的,所以他們的感受也比較深刻。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塔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聲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