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這篇文章(即《四月提綱》)為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制定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和策略方針,成為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列寧是根據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勢發展的需要制定這個文件的。1917年3月12日(俄歷2月27日,俄歷比公歷晚13天),俄國工人和士兵發動武裝起義,推翻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結束了統治俄國人民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專制制度,取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一個是革命群眾在革命過程中建立的工兵代表蘇維埃,這是革命新政權的萌芽。但是,由于當時布爾什維克黨多數領導人被流放和關押,廣大工農群眾缺乏政治經驗,致使蘇維埃領導權被小資產階級政黨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所掌握。另一個是資產階級在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幫助下于3月15日成立的臨時政府。臨時政府不去解決人民迫切要求的和平、面包、土地和民主等問題,決定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革命要發展,兩個性質不同的政權不可能長期共存。面對這種新情況,布爾什維克黨內思想混亂,莫衷一是,迫切需要制定新的革命路線。列寧在瑞士獲悉二月革命勝利以后,為《真理報》寫了一組《遠方來信》的文章,對當時的形勢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四月提綱》的基本思想。1917年4月16日,列寧經過長期流亡以后,回到彼得格勒。次日,他先后在塔夫列達宮舉行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工作人員會議和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會議的布爾什維克代表與孟什維克代表的聯席會議上作了報告。4月20日,《真理報》以《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為題發表了這個報告的提細。故稱《四月提綱》。此文中文譯本已編入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列寧全集》第二十四卷和1972年版《列寧選集》第三卷。
《四月提綱》共十條,基本內容是規定俄國革命發展的總方向和具體任務。提綱指出:“目前俄國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性和組織性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階層手中。”列寧總結了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的經驗,提出了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形式,“不要議會制共和國(從工人代表蘇維埃回到議會制共和國,是倒退了一步),而要從下到上由全國的工人、雇農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組成的共和國。”提綱指出臨時政府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它所進行的戰爭仍然是帝國主義戰爭,“要用真正民主的非強制的和平來結束戰爭,就非推翻資本不可。”提綱提出了一系列過渡性的經濟措施:沒收一切地主土地,一切銀行收歸國有,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監督社會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提綱還提出了修改黨綱,更改黨的名稱,建立新的革命國際等要求。《四月提綱》制定了革命的策略方針。列寧沒有號召群眾立即武裝推翻臨時政府,而提出“不給臨時政府任何支持”、“全部政權歸工人代表蘇維埃”。這是“革命和平發展的口號”。(列寧:《論口號》,《列寧選集》第三卷,第一〇七——一〇八頁)列寧提出以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為中心內容的革命和平發展的策略方針,是因為群眾暫不覺悟,布爾什維克黨在蘇維埃中占少數,不具備武裝起義的條件;“武裝掌握在人民手中,沒有外力壓制人民,——這就是問題的實質。這就提供了并保證了整個革命有和平發展的可能。‘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就是在這條和平發展的道路上最近的一步、直接能夠實現的一步的口號。”(同上書,第一〇七頁)《四月提綱》制定的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和策略方針,立即受到全黨和廣大群眾的歡迎,許多地方的報紙加以轉載。1917年5月6——11日(俄歷4月24-29日),布爾什維克黨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即“四月代表會議”),通過了列寧提出的社會主義革命路線。全黨在《四月提綱》指引下,積極準備社會主義革命。
上一篇:論持久戰
下一篇:論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