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形神
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主要涉及藝術形象的塑造問題。形指藝術形象的外在形相;神指藝術形象的內在精神。
形神原為中國古代哲學范疇。莊子、荀子, 《淮南子》,王充,都討論過形神的關系,其基本傾向是重神輕形。如莊子說: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淮南子》進一步指出“神貴于形”, “神制則形從,形勝則神窮”;認為神乃形之“君”。魏晉年間,哲學上的形神討論愈加熱烈并繼續(xù)表現(xiàn)出重神輕形的傾向。更重要的是,形神范疇進入人物品藻并繼而用以評畫,成為文藝學術語。特別是東晉顧愷之倡“以形寫神”、 “傳神寫照”,對后代影響很大。唐宋以后,形神范疇廣泛用于詩文以及戲曲和小說的評論。
與形神概念緊密聯(lián)系的是“形似”、 “神似”的概念。形似指藝術形象與描寫對象的外在形象上的相似;神似則指藝術形象對表現(xiàn)對象的內在精神風貌的揭示。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不恒相似,時似耳;恒似是形,時似是神”,已初步接觸到形似與神似的區(qū)別。南北朝時, “形似”一詞在詩評中屢次出現(xiàn),沒有貶的意思,如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說: “何遜詩實為清巧,多形似之言。”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 “相如巧為形似”,鐘嶸《詩品》 “張協(xié)又巧構形似之言”,等等。但總的說來,在中國古代美學理論中仍象在哲學中一樣,有重神而輕形的傾向。從顧愷之“傳神寫照”說開了先河至蘇軾等又加以發(fā)展。蘇軾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又:元代劉將如說: “學古人如傳神,有得其形者,有得其神者,即神似,雖形不酷似,猶似也”。清翁方綱: “神韻者,是乃所以君形者也。”但也有在形似與神似問題上持論較辯證的,如王若虛《滹南詩話》: “論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遺其形似,不窘于題,而又不失其題,如是而已耳。”
形神問題確是藝術形象塑造中的重大問題,藝術表現(xiàn)不可能完全脫離對象的制約,包括對象的外形的制約;但藝術形象作為典型形象,又須比生活中的客觀自然形象更高,因而必須從審美主體的審美理想出發(fā)對對象進行變形、加工、提煉,這樣就不能停留在對對象的忠實描摹,而應從形似上升到神似。
中國古代美學強調神似,應該說是符合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的。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形式美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形象大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