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興象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使用這個概念的是唐代《河岳英靈集》的作者殷璠。他在《河岳英靈集》序中說齊梁問詩“都無興象,但貴輕艷”。
“興”是《詩經》“六義”之一,本指一種作詩手法。朱熹釋之曰: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詩經》中“興”詩,均為明寫一事物,然后以此寄興。后人對“興”十分重視,它的意義也有所擴大,但基本上離不開“感發”二字。如《古今詩話》云: “自古工詩,未嘗無興也,睹物有感焉,則有興。”可見“興”即物感于心之謂。 “象”這個概念在先秦古籍中多有所見。而使用最多,闡述最明的乃是《周易》: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庇终f: “圣人立象以盡意?!边@是說,圣人發現了天地之奧秘,形成意念,然后用“象”來表達這種意念,而且象亦可由語言來構成。故王弼釋“象”云: “言生于象, 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這是很恰當的解釋。由此可見“象”乃是圣人為了表情達意而創制的一種可見的形象。如《周易》中的卦象即是。
殷璠將“興” “象”相連,其含義亦未離開“興”、 “象”原有之義。 “興象”就是一種因物感于心而生出的一種包含著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或云意象。詩中的興象,便是詩歌中包含著詩人真實體驗的形象或意境。有的詩只是華麗辭句的堆砌,無真情實感,非感于物而發,故有象而無興,沒構成興象。而有的詩雖有感于物卻未能選擇恰當的形象表現出來,故有興無象,亦不成佳構。所以后人多以興象二字評詩之高下。如胡應麟《詩藪》云: “盛唐絕句,興象玲瓏,句意深琬,無工可見,無跡可尋”。又如紀㫬評王維《登辨覺寺》說: “五六句興象深微,特為精妙”。評《輞川閑居》說: “三四自然流出,興象天然。”唐朝人提出“興象”一詞并不是偶然的。它一方面反映了詩歌發展到唐代,在意境和形象的創造上已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時審美趣味、審美鑒賞力所達到的相當水平?!芭d象”說的產生對于我國后來美學思想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唐朝的司空圖,宋代的嚴羽所形成的一派詩歌理論直接受到了“興象”說的影響,后代的“意境”說也可溯源于此。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興觀群怨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