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殷璠
,丹陽人(今屬江蘇)。生平事跡不詳。其著述主要有《河岳英靈集》和《丹陽集》,后者今已亡佚。《河岳英靈集》是唐人所編選的唐詩選本中比較重要的一種, 因為它不但選詩,而且評詩,用理論結合選詩的方法,表達他自己的詩歌主張。 《河岳英靈集》卷首有序和《集論》各一篇,介紹選編的宗旨。全書共選錄盛唐時代常建、李白、王維等二十四位作家二百六十首詩歌。它分別對各位作家加以評論,分析其創作特色,并標舉佳篇和摘引佳句以說明,其中頗多精當的見解。
《河岳英靈集》在體例上頗近鐘嶸的《詩品》,可能受到后者的啟發和影響,但它只分析各家詩歌的風格特色等,而不去探討流變或品評作家,這些又不同于《詩品》。序言中,殷璠對魏晉至盛唐的詩歌發展作了概述和評價,指出南朝以來的詩歌在內容上極不充實, “妄為穿鑿,理則不足,言常有余”,只是在形式上追求華美艷麗, “都無比興,但貴輕艷,雖滿篋笥,將何用之?”南朝詩歌背棄了建安文學的優良傳統,以追求聲律、辭藻為能事,遭到他尖銳的批判。殷璠認為,到了盛唐這種浮艷詩風才有所改變,形成聲律與風骨兼備的風格, “貞觀末,標格漸高; 景云中,頗通遠調,開元十五年后,聲律風骨始備矣。”盛唐詩歌一方面吸收了南朝直至初唐講求聲律的合理因素,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浮艷詩風的流弊,使詩歌的內容與形式較好地結合起來,形成明朗剛健的風格。殷璠對盛唐詩歌的特色的把握,對詩歌歷史演變的考察,是全面和準確的,他論述到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據此他還提出了選詩標準: “既閑新聲,復曉古體;文質半取,風騷兩挾。言氣骨則建安為傳,論富商則太康不逮”。雖然稱道唐詩的聲律風骨兼備,但在具體評價詩人時,殷璠更重風骨,這與陳子昂、李白是一致的,但同時他又提倡興象,又不同于陳、李。以選詩的形式,附以評語,標舉一家之宗旨,殷璠可謂首創。其后鐘惺的《古詩歸》、《唐詩歸》,王夫之的《古詩評選》,王士禎的《唐賢三味集》等都受到他的影響。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正劇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