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蘇門答臘島爆發的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鼓舞和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印度尼西亞(即荷屬東印度)民族大起義起因于荷蘭的殖民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荷蘭加強對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掠奪,通過控制種植園、采礦業、石油開采等瘋狂掠奪印尼的石油、錫、糖、咖啡、煙草,而且通過苛捐雜稅、鴉片、食鹽專賣等大肆搜刮,攫取巨額利潤。印尼工農群眾生活極其貧困,大部分是受雇于外國資本家經營的種植園的農業工人和在地主、富農的農場里當季節工,失去人身自由的“契約工人”更過著奴隸般的悲慘生活。作為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印尼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1920年5月23日,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改組成為東印度共產主義聯盟(或稱東印度共產黨),1924年改稱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在1925年工農群眾斗爭高潮形勢下,印尼共中央決定準備武裝起義。1926年11月12日晚,在印尼共產黨領導下,首都雅加達(即巴達維亞)爆發了武裝起義。起義委員會領導郊區農民起義者沖入市區,攻擊警察局、監獄、電話局、火車站和其它政府機關。同時,起義蔓延到爪哇島的萬丹、冬圩、萬隆、文登、勃良安、梭羅、北加浪岸、諫義里等地區。起義者切斷公路、鐵路運輸和電話線,懲辦了許多民憤極大的區長、副區長、警察所長、警官等。1927年1月1日,西蘇門答臘又爆發了大起義。起義得到荷蘭士兵、荷蘭和歐籍商人的支持。起義者控制了不少城鎮,同武器裝備精良的荷蘭殖民軍隊進行了英勇的戰斗。起義得到廣大人民的熱烈支持,工人、農民、學生,一些伊斯蘭教師和長老以及華僑也投入了斗爭。由于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起義最后被荷蘭帝國主義所絞殺。1926-1927年起義是印度尼西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起義,它打擊了荷蘭的殖民統治,震撼了帝國主義在東南亞的統治,推動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
上一篇:印度國大黨和孟買工人大罷工
下一篇:印度教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