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民在甘地和國大黨領導下掀起的群眾性反英斗爭,成為戰后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次不合作運動起因于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印度是英國最大的一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印度國大黨、穆斯林聯盟等資產階級民族組織為了換取戰后印度的獨立,都表示支持英國作戰。大戰期間,英國大量征調印度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戰爭,使印度人民背上了沉重負擔。但是戰爭結束以后,英國違背諾言,沒有讓印度自治,反而加強殖民掠奪,采取懷柔和鎮壓的反革命兩手策略,先后提出蒙太古-蔡姆斯福法案和羅拉特法案,以鞏固其殖民統治,從而加深了印度人民同英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激起了醞釀已久的反英斗爭風暴。在甘地號召下,1919年4月6日全國舉行總罷業和絕食,對羅拉特法實行消極抵抗。而英國殖民當局竟在4月13日制造了阿姆利則慘案,打死打傷一千多名參加和平集會的群眾。甘地雖宣布停止非暴力抵抗運動,但群眾的反英斗爭仍繼續發展,憤怒情緒籠罩了全國。
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同意甘地的主張,通過了開展不合作運動的決議。12月那格普爾年會通過甘地擬訂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國大黨宣布它的目的是“用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取得‘斯瓦拉扎’(自主)”。其方式包括拒絕或放棄政府贈與的頭銜、榮譽職位和地方機構職務,抵制立法機關選舉、法院、學校和英貨,提倡手紡車運動,最后逐漸走上抗稅階段。國大黨還進行改組,設立中央執行委員會,建立地方基層組織,擴大黨員人數,使國大黨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群眾性政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此開始。不久,一個聲勢浩大的群眾性反英斗爭席卷全國,官吏棄職,學生離校,工人罷工,農民抗租,各階層群眾拒買英國貨,公開焚燒英貨。由于英國當局的鎮壓,許多地方發展成同英國殖民軍警直接對抗。聯合省、孟加拉省、旁遮普省的農民發動起義,拒納租稅,襲擊地主莊園和高利貸者的住宅。奧得省成立“農民反對地主協會”,取名“愛卡”(意為“團結”),會員達十萬人。馬德拉省的“摩普拉”(當地稱穆斯林為“摩普拉”)起義,一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哈里發王國”。1921年11月,英國威爾士親王“巡視”印度,遭到印度全國的抗議游行和總罷業。在不合作運動中,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聯合行動,出現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團結斗爭。大學生和工人建立群眾性抗英組織國民義勇團,執行不合作計劃中的各項措施。英國殖民當局大肆逮捕國大黨及國民義勇團成員,許多被捕者高呼口號涌上囚車,使監獄人滿為患。
1922年2月4日,聯合省哥拉克普地區的喬里喬拉村示威農民遭到警察的槍擊,憤怒的群眾搗毀和焚燒警察局,打死燒死二十二名警察。英國當局殘暴報復,殺害了四十四人,逮捕流放了數百人。甘地認為沒有制止群眾的暴力行動,是自己“最慘痛的恥辱”。2月12日,在巴多利舉行的國大黨執行委員會通過決議,宣布停止不合作運動,代之以推廣手紡、教育和改革活動。一場全國性的反英斗爭就此夭折,印度的民族反帝運動走向低潮。第一次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使英國政府收入銳減,經濟上遭受嚴重損失,它還加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運動,它反映了印度資產階級既要發動工農群眾反抗英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又不敢進行暴力斗爭的兩面性。
上一篇:印度教的興起
下一篇:歷史主義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