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瑞士現代劇作家和小說家,“荒誕派”戲劇*在瑞士的代表人物。
1921年1月5日,迪倫馬特生于瑞士伯爾尼州的科諾爾豐根一個牧師家庭。他曾經在伯爾尼和蘇黎世學習哲學、文學、神學,又迷戀于美術,繪“怪誕”畫。畢業后,迪倫馬特做過新聞記者和劇場解說詞作者,后來到蘇黎世《世界周報》擔任美術和戲劇評論編輯,寫了很多戲劇和小說習作,后來收在《城市》(1952)一書中。1968-1969年,迪倫馬特做巴賽爾劇院經理。1970年,做蘇黎世劇院的藝術顧問。1972年起,迪倫馬特辭去所有職務,專心從事創作,寫出很多劇本,也改編成不少戲劇作品。迪倫馬特享有國際聲譽,獲得過國際性創作獎金,如1957年莫里哀獎金,1959年席勒獎金、1959年紐約批評家獎金等。
1947年,迪倫馬特發表了第一部劇本《立此存照》,寫一教徒為了信仰寧可拋棄財富和家庭的故事,首演成功。此后,作者又有許多力作問世,《老婦還鄉》*(1956)是作者名世的第一部劇本。《物理學家》(1962)是又一名作,鞏固了迪倫馬特在西方文壇的地位。劇作還有《盲人》(1948),《羅慕洛皇帝》(1949)表現作者對待生活冷漠旁觀的態度。《密西西比先生的婚事》(1952)是這一態度的延續。《天使來到巴比倫》(1954)用寓意的手法表現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獲得幸福。《法蘭克五世》(1960)塑造了一個橫行不法的資本家形象,同《老婦還鄉》一樣,抨擊金錢萬能。諷刺喜劇《流星》(1966)寫一作家一再死而復活的故事。此外,尚有《一顆行星的圖象》(1971),《參與者》(1973),《期限》(1975)等。改編的戲劇作品有:《赫克勒斯和奧基亞斯的牛圈》(1963)、《再洗禮派》(1966)、《約翰王》(1968)、《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970)、《斯特林堡的戲劇》(1969)、《拋錨》(1979)等。迪倫馬特創作了不少“犯罪小說”,來反映社會現實。《法官和他的劊子手》(1952)描寫資產階級法律的破產。中篇小說《拋錨》(1956)以一次游戲探索了犯罪和道德的問題。他的“犯罪小說”代表作是《諾言》(1958),副題為“以犯罪小說形式寫的安魂曲”,寫主人公破案未成而致身敗名裂的故事,反映了主持正義者反而以之為怪癖的現象。此外還有《隧道》(1950)、《擇偶記》(1955)等。迪倫馬特的創作,以荒誕、夸張的形式來反映嚴肅的社會現實問題。但他對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畸型的弊端沒有解決的辦法,因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常有些悲觀消極,以致走投無路。
迪倫馬特對于戲劇理論也有所建樹。在戲劇創作中,他主張采用喜劇的手法來表現悲劇的主題,來反映當今荒誕的社會現實。著作主要有:《論喜劇》(1952)、《戲劇的問題》(1955)、《弗里德里希·席勒》(1960)等。
上一篇:達里奧,魯文作品分析
下一篇:迪夏姆,雷讓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