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20-50年代雄據英美批評界的一支詩歌批評流派。新批評派的代表作家是托·史·艾略特*。
1941年美國批評家約·蘭塞姆發表了論文集《新批評》。文集贊揚艾略特的批評見解和批評方法?!靶屡u派”即由此而得名。
本世紀初英國作家休姆*和美國作家龐德*關于詩歌意象和語言藝術的主張,是新批評派理論形成的基礎。到20年代,艾略特和理查茲提出了關于詩歌創作的美學原則,形成了“新批評派”批評理論的主要構架。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1917)一文中提出“非人格化”說。他認為詩人的主觀感受只是素材,必須將其轉變為普遍的藝術性情緒,即非人格化的過程,才能進入作品。艾略特在《哈姆萊特及其問題》(1919)一文中又提出“客觀對應物”說,即以一種特定事物來暗示某種情思的象征物。理查茲在《科學與詩》(1925)、《實用批評》(1929)等文章中認為詩是一種特殊的,不反映客觀真實的情緒性的語言,詩歌語言受上下文影響而具有復雜的意義等觀點。到30、40年代,新批評派的理論有所發展。燕卜蓀在《晦澀的七種類型》(1930)中認為字義越含混越豐富,詩的價值就越高。蘭塞姆在《新批評》中認為詩的語言具有骨架和肌理相沖突的特點。布魯克斯在《嘲弄——一種結構原則》(1951)中把詩中行文對陳述語的修正稱為“嘲弄”,并把這“嘲弄”奉為詩的結構原則。泰特在《論詩的張力》(1938)中提出詩的“張力說”。這種“張力”是由詞的“內含”(指比喻意義)和“外延”(指邏輯意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詩的張力平衡,詩才算好。把這些論述歸結起來,不外兩點:1。象征主義*的創作方法;2。側重語言藝術的字義分析。這兩個方面就是新批評派詩歌評論的兩把尺子。
新批評派對19世紀以來的傳統的詩歌批評觀點和批評方法是一種革新。他們的理論和創作為現代派詩歌開辟了道路。但新批評派的觀點越到后來越顯得脫離實際生活。他們多從歷史文獻中去尋找詩情,過分講究雕琢,講究作詩的程式和傳統規律。于是到了60年代,隨著艾略特偶像的倒塌和威廉斯新偶像的豎起,新批評派對英美詩壇的君臨地位便告終結。
上一篇:新感覺派作品分析
下一篇:新新聞主義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