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1525—1582),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六,舉鄉(xiāng)試。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除翰林院庶吉士。嘉靖三十九年(1560)升左青坊右中允,遷諭德。嘉靖四十三年(1564)充裕王講官。穆宗踐位,加恩東宮諸臣,隆慶元年(1567)二月,居正以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直內(nèi)閣。四月進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二年(1568)加少保。穆宗死,詔為顧命重臣,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萬歷初年,神宗沖幼,國事由其主持,當(dāng)國十年。其時政治敗壞、軍備廢弛、財政崩潰,危機四伏,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落。他以“得盜即斬”的強硬手段加緊鎮(zhèn)壓,并著手實行一系列改革。萬歷六年(1578)下令清丈土地,摧制兼并,清查大地主隱瞞的莊田;萬歷九年(1581)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賦稅制度,把各項稅役合并為一,按畝征銀。這兩項經(jīng)濟措施雖未完全貫徹執(zhí)行,但納稅土地從四百多萬頃回升到七百多萬頃,封建政府財政狀況已明顯好轉(zhuǎn)。此外,還裁汰冗員,整頓吏治,節(jié)省支出;重用名將戚繼光,加強對韃靼貴族的防御力量;任潘季馴為工部尚書,主持浚治黃河,成效顯著。
在張居正推行的諸項改革措施中,以一條鞭法影響最大。“鞭”亦作“編”。簡稱“條編法”。又有“類編法”、“明編法”、“總賦法”等別名。此法在嘉靖時期就屢行屢止。龐尚鵬曾行之于江南,海瑞曾行之于閩廣,對于均平賦稅、尤其是徭役頗見成效。其具體內(nèi)容是“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贈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幾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一條鞭法的實質(zhì)是簡化稅制。先將賦和役分別歸并,再將擾民最重的役逐步并入賦內(nèi)。原來十年一輪的里甲役改為每年編派一次;賦役普遍用銀折納;征收起解從人民自理改為官府辦理;賦役外的土貢、雜稅也合并征收。一條鞭法丁稅的征收,以“量地計丁”為原則,使丁少地多的富戶和丁多地少的貧民不致負擔(dān)懸殊。役法中的均徭(力差和銀)及各種不時之征,皆“計畝征銀”,攤?cè)胩镔x,更減輕了小民負擔(dān)。賦役及雜稅一并征銀,促進了自然經(jīng)濟向商品經(jīng)濟的轉(zhuǎn)化,減輕了人民對封建政府的人身依附。一條鞭法的實行,標志著實物稅向貨幣稅的轉(zhuǎn)化,在我國財政史上,是繼兩稅法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為清代地丁制奠定了基礎(chǔ)。一條鞭法因貴族大地主保守勢力的阻撓,未能徹底實行。且各級官吏巧立名目,任意勒索,并沒有更多地減輕人民負擔(dān)。梁方仲《一條鞭法》(《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研究集刊》1936.5,4卷1期)、《一條鞭法的論戰(zhàn)》(《益世報史學(xué)》1936.9.13,37期),田繼周《明代后期一條鞭法研究》(《歷史研究》1956年3期),陳守實《一條鞭法施行后的丁徭問題》(《學(xué)術(shù)月刊》1962年7期),朱東潤《張居正大傳》,《張?zhí)兰返日撝少Y初學(xué)者把問題引向深入。
上一篇:張學(xué)良、楊虎城與西安事變
下一篇:張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