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其峰 【本書體例】
陳寔
陳寔(104——187),字仲弓,漢代穎川(今許昌東)人。自幼有志好學,初為縣吏,后任太丘長,死后謚文范先生。著有雜記體志怪小說集《異聞記》等,現已不存。佚文散見于《抱樸子對俗篇》及唐李元《獨異志》卷下。魯迅《古小說鉤沉》輯得佚文二則。
郡人張廣定者,遭亂常避地。有一女年四歲,不能步涉,又不可擔負,計棄之。固當餓死,不欲令其骸骨之露。村口有古大冢,上顛先有穿穴,乃以器盛縋之,下此女于冢中,以數月許干飯與水漿與之,而舍去。
候世平定,其間三年,廣定乃得還鄉里。欲收冢中所棄女骨,更殯埋之。廣定往視,女故坐冢中,見其父母猶識之,甚喜。而父母猶初恐其鬼也,人就之,乃知其不死。問之從何得食,女言糧初盡時甚饑,見冢角有一物,伸頸吞氣,試效之,轉不復饑;日月為之,以至于今。父母去時所留衣被,自在冢中,不行往來,衣服不敗,故不寒凍。廣定乃索女所言物,乃是一大龜耳。女出,食谷初小腹痛,嘔逆,久許乃習。
(選自《異聞記》)
某郡有一個名叫張廣定的人,曾因戰亂而到外地去逃荒避難。他有個女兒年方四歲,尚不能跟隨大人長途跋涉,又不可讓人挑著背著出逃,便打算把她留下來。這樣,固然知其必將被餓死,但也不想讓她的骸骨就那樣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當時,村口有一座古時候留下來的大冢,頂端有個早先鑿好的洞穴。張廣定出于無奈,就讓該女坐在一個容器里,用繩子系著從洞口將她放進冢中,并往冢中放入可供女兒服用數月的干飯和水漿,然后舍她而去。
等到世事平定下來,其間已相去三年之久,張廣定才得以返回鄉里。他打算將當年留在冢中的女兒的骸骨拾出來,從新予以埋葬。不料,張廣定等前往觀看時,發現小女竟一如故往地打坐在冢中,并在看見父母時尚且認識,甚是高興。她的父母起初還怕她是鬼怪,進到冢里就近觀察之后,才知女兒真地未曾死去。問她這些年來是從哪兒得到食物度日的,女兒說,糧食剛吃完的時候甚是饑餓,后來發現冢的角落處有一個怪物,伸著脖子在吞咽冢中的氣體。試著仿效它的作法吞氣之后,轉而便不饑了;日日月月就這么辦,直到現在。父母離去時留下的衣被,由于整年呆在冢中,不曾往來行走,衣服沒有破損,故而沒受凍寒。聽罷,張廣定便去尋找女兒所說的怪物,卻發現是一只碩大的烏龜。女兒從冢中出來回到家中以后,食用五谷起初小腹感到疼痛,且反胃嘔吐,過了一段時間也就慢慢習慣了。
《張廣定女》一文,記述了一個由傳奇故事演繹出來的人間奇事:世事亂離,決定外出逃難的父母親不得不冒著可能會被凍餓斃命的危險,將難以帶走的幼女留下來;為著不使親生骨肉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便備以干糧和水將其置于古冢之中。三年后重歸故里的父母前去收斂愛女遺骨時,竟發現小女仍一如故往打坐在冢中。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她糧絕水盡之后,仿效冢中大龜吞咽空氣獲取營養,而得以活了下來。故事的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看似荒誕離奇,卻順應事理人心。這便是故事得以留傳下來的關鍵所在。加之文章敘寫有頭有尾,人物有血有肉,情節雖不曲折但卻情摯動人,因而是一篇值得一讀的佳作。
本文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是敘事引人入勝。文章先寫雙親“計棄”親生骨肉,使人頓生關心小女命運的閱讀興趣;次寫“下此女于冢中”,讓人不能不接讀下去,以便看個究竟;接下去當人們預料該女必死無疑、兇多吉少時,卻又言說“女故坐冢中”,且“見其父母猶識之”。至此,探究如此結局是何緣故,便成了讀者關注的焦點,也就不能就此卒讀,而必欲順藤摸瓜,不到看個究竟是不會罷休的。
貼近現實、貼近生活,是這篇筆記體小說的一個突出特點,它取材于社會傳聞,雖言離奇,卻可讀可信,遠比那些假借神鬼妖怪、以荒誕不經和撲朔迷離致勝的作品讀起來新鮮、樸實、親切、感人。
上一篇:張定叟失出
下一篇:張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