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慧才
【作家簡介】見《童仆的一生》。
《老黑人與獎章》,王崇廉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年出版。
【內容提要】清晨第一道陽光還沒有透過腐朽破漏的屋頂縫隙,麥卡就醒了。他幾乎一夜沒睡。妻子凱拉娜還鼾睡著,使他生氣。既然床下舊鞋里放著城防司令的請帖,怎能睡得這么死?他賞給妻子一拳,叫醒了她。祈禱之后,他鄭重其事地戴上許久不戴,被煙熏黑了的舊軟木帽。去見白人,他想顯得文雅些。凱拉娜叮囑他與白人說話要小心。麥卡作了保證,并說萬一回不來,一定找神父代為說情。妻子目送著丈夫,直到身影消失。
麥卡的一塊土地被天主教會看中,他把土地獻給了教堂。杜姆城的天主教會因而把他樹為信徒的榜樣。但杜姆村的人清楚,官廳的邀請兇多吉少。麥卡的鄉親們為他擔憂。禮拜完畢之后,凱拉娜一直心煩意亂地坐在家門口,望著丈夫消失的方向,直到太陽西下。突然,響起了汽車喇叭聲,麥卡坐在白人司機旁邊。人們涌向麥卡。這個溫順的人驕傲地挺起了胸脯,告訴妻子和鄉親:7月14日,白人大酋長要發給他一顆大獎章。
全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們都來和他一起熬夜,分享快樂。麥卡敘述城防司令的話:“你做了很多事情,幫助法國在這個地方上的事業。你把土地捐給了傳教士,更早以前把兩個兒子送去打仗,都光榮犧牲了……你是我們的朋友。”
麥卡將要得到獎章的消息傳到凱拉娜的哥哥安岡巴的村子。全村一片歡騰,無比榮耀。安岡巴決定立即和妻子阿瑪麗亞動身去杜姆村,與妹夫共度那個快樂的日子。
杜姆城一派節日氣氛,7月14日的慶典在緊張地準備著。傍晚麥卡的茅屋里已經擠滿了趕來祝賀的親屬、朋友和鄉親。麥卡試穿了凱拉娜為他買的生平第一雙皮鞋。變了形的小腳趾使他疼痛難忍。他仰面躺在床上,企圖想象授獎儀式的情形:獎章是什么顏色?白人酋長什么相貌?他們將要成為朋友了,是不是應該擁抱他……突然腳趾疼起來。“吃這種苦頭!”他想,“獎章一到手,我就把皮鞋脫了……”他睡著了。
麥卡一動不動地站在粉筆畫出的圈子里,等候白人酋長來臨。他已經站了一個鐘頭了。他以極大的毅力克制住用手抹抹臉上汗珠的愿望。腳趾像火燒一般痛得滿身大汗。他咬緊牙,不停地交換著重心。突然他小肚子發沉,想要小解。“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到獎章就走”,這話在他心里重復了十幾次。此時,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脫掉皮鞋,撒一次尿。白人三五成群在面前踱來踱去,耀眼的白衣服刺痛了他的眼睛。
白人酋長終于乘車來了。在沒完沒了的介紹、問候之后,喇叭聲、鼓聲響起,授獎開始了。白人大嚷大叫地說著什么,取出獎章別在他身上,握了握他的手,走開了。他微笑著,心里歡樂地唱著歌,腳上的疼痛與纏人的生理愿望都消失了。
銅管樂奏起來,士兵們邁著莊嚴的步伐走過去。麥卡激動得透不過氣來。他向前邁了一步,城防司令助手的眼光殺氣騰騰,用手勢命令他站回原位。
麥卡努力不停地微笑。不時有人摸摸他的腦袋,提提他的耳朵。神父拍拍他的肩頭,微笑著說他如今成了要人。白人酋長和城防司令邀他去“非洲之家”赴宴。他不知道什么時候去,碰了一下神父的肩頭想問問。神父狠狠瞪了他一眼,猛地把他推開。
宴會上,麥卡喝了威士忌,說不出地快活。他不顧別人的阻攔與憤怒的目光,跌跌撞撞走上前去,邀請白人大酋長等人去他家作客。白人酋長反邀麥卡改日去他家吃飯。黑人鼓起掌來,白人也跟著拍手。每個人都向他微笑,與他握手。麥卡聽著恭維話,打起了呼嚕。
白人離去了。大廳里只剩下黑人名流。警察局長鳥脖子瓦寧里走進大廳,趕走了赴宴的黑人,鎖上門,帶著手下人走了。沒有一個人想起麥卡。他昏昏沉沉地躺在板凳上,睡著了,獎章滑到了胳肢窩里。
暴風雨猛烈地襲擊“非洲之家”。電閃雷鳴。麥卡驚醒了,一骨碌翻身起來,拔腳就跑。水已漫上了足踝。屋頂垮了,墻壁倒塌,他落到屋外的水溝里,瘋子似地嚎叫起來。院子里漆黑。他試探著,終于走上淹了水的公路,累得精疲力竭。他機械地把手伸向胸前,發現獎章不在了:“上帝啊,我丟掉了我的獎章……我丟掉了一切。”
剎那間,一道強光把他照亮。他求那人不要照他的眼睛,而指給他通往土著人茅屋的小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響起。他驚魂未定,一只強有力的手使勁抓住他的腰,使他透不過氣來。他好不容易清醒過來,才發現是一個警察在向他吼叫:“站起來!豬玀!證件……在這兒干什么?在這兒……白人住區里?而且是深更半夜的時候!”麥卡終于明白他碰上什么事了。他解釋沒有證件,是因為省長叫他來領獎章。警察說,他明明是來白人區搶劫的。麥卡有口難辯,被警察卡住后頸推著飛跑。他跑不動了,倒在水里;警察抓住他的衣領像袋子似地拖了一段路。他哀求,警察反在他腰上踢了一腳。麥卡發出一聲慘叫。后來他被推進一個警察哨所。警察向隊長報告:“他好像說他是高級專員的朋友。他說他丟失了獎章……這個笨蛋!”麥卡害羞地低下眼睛。兩個警察笑了起來。他們把他關進一間小屋,臨關門前狠狠地踢了他一腳。踢得麥卡直搖晃。
門關了。他置身于黑暗之中,眼淚涌了出來。他不能忘記這一天發生的事情。他想起了,他,被稱為“大象”、“雄獅”的大麥卡族的后代;他,不管對手多么兇猛,從來不肯在別人面前彎腰的麥卡族的子孫;他,一個象征友誼的偶像,怎么會落到這種境地?他發出一陣狂笑,辱罵起警察,并幻想著打死早晨來開門的第一個警察。
門開了。警察一把揪住他的衣領叫他出去。麥卡渾身發抖,做夢一般狠狠抓住對方的胳膊;警察痛得跳起來,掙脫了他的手。他感到恐怖,但終于跪下一條腿,招呼對方與他搏斗:“昨晚你比我強是因為我糊里糊涂……現在,要是你有種,咱們就在這里較量一下。”警察愣愣地瞪了他一眼,吹哨子召集同伴。十幾個警察向他攻擊,打他,侮辱他。他被戴上手銬送到鳥脖子辦公室。鳥脖子揮起鞭子抽了他十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并叫來了隊長。
鳥脖子終于認出了麥卡,叫來譯員向他問話。麥卡冷淡地告訴譯員:既然他問我是誰,你就說我是最后一個傻瓜。昨天我還相信白人的友誼。他悲傷地想,在這地區曾經是真正的人的大麥卡族,誰會想到變成了今天的奴隸?
雷雨過后,杜姆城一片凄慘景象。麥卡選擇捷徑走回自家的茅屋。看到他那流浪漢般的形象,人們驚呆了。阿瑪麗亞哭喊著奔去告訴還在河邊守候丈夫的凱拉娜。人們把茅屋擠得水泄不通。有人大聲贊美上帝,讓麥卡活著回來。麥卡吼叫起來:“閉上你的臭嘴!”一向虔敬上帝的麥卡反常的舉動讓人們驚恐,誰也不知道他出了什么事情。遠遠地凱拉娜哭聲傳來,茅屋里也發出了哀嚎。等到女人們停止了哭泣,鄉親基恩說:我們哭得夠厲害了,但眼淚不是白流的。我們還會睜著眼睛上白人的圈套嗎?安岡巴說,他們把麥卡搶光了,土地、兒子、一切。基恩說,我們什么也不剩。就連拒絕賞賜的自由都沒有。埃森帕說,麥卡本可以讓他們知道他不在乎他們的獎章!只要穿著拉比去,白人酋長只好彎腰把獎章別在拉比上!
一陣震耳欲聾的笑聲震動了茅屋。
【作品鑒賞】《老黑人與獎章》通過老黑人麥卡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殖民者的虛偽、欺騙與暴虐,揭示了殖民者與殖民地人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表現了老一代黑人的覺醒。
小說中老黑人麥卡,是從沉睡到覺醒的老一代非洲黑人的典型。麥卡,是被稱為大麥卡族的后代,祖輩是這塊土地上頂天立地的主人,被稱為“大象”、“雄獅”。無論對手多么兇猛,這個民族都從來不肯彎腰。可是由于殖民統治者長期利用宗教進行麻痹與奴化教育,許多黑人受害極深,成為甘心情愿為法西斯效忠的溫順仆人。麥卡就是這樣一個被馴化了的非洲黑人的代表。作家細致地描寫了他覺醒的過程。他本是一個虔敬的基督徒,宗教消彌了他對殖民者的仇恨,以法西斯利益為己任的奴化思想又滲透了他的靈魂。因此,第二次大戰中,他將兩個兒子送去為“保衛法蘭西”充當炮灰,戰死疆場。教會看中了他的土地,他又滿懷敬意地將祖傳的土地貢獻出來。上帝的住所在他父親遺留的土地上修建起來。白人教士給他預言了美好的未來。就這樣,在白人的欺騙下,他失去了兒子、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一切。為了嘉獎他對法蘭西的忠誠與貢獻,殖民政府決定授予他一枚獎章。可悲的是,對這一騙局,麥卡不僅渾然不覺,反而以此為榮。作家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麥卡受獎前及全過程中復雜的感情經歷,深刻地揭示了他遭受欺騙、愚弄、奴役而不自知的可悲可嘆。授獎這一“殊榮”使他受寵若驚、欣喜若狂。這個一向溫順的老人驕傲地挺起了胸脯,復述著城防司令的話:你做了很多事情,幫助法國在這個地方上的事業。你把土地捐給了傳教士,更早以前把兩個兒子送去打仗,都光榮犧牲了。你是我們的朋友。他真誠地相信了白人的話,幻想著從此躋身名流,與殖民者成為朋友,平起平坐,竟飄飄然起來。但領獎的全過程,可以說麥卡都處于受戲弄、受侮辱的地位。白人省長姍姍來遲。觀禮的白人三三兩兩躲在樹蔭下或自由走來走去。而他,麥卡,領獎者,儀式中的主角,卻只能站在圈定的位置上,在炎陽的烤炙下一動也不能動,忍受著生理需求的折磨,忍受著腳趾鉆心的疼痛,甚至連擦汗的欲望也只好克制著。白人還不時摸摸他的腦袋,捏捏他的耳朵,把他當作一個被逗弄的對象。他不知道,無論有沒有獎章,他麥卡在白人心目中的地位都不會有絲毫改變。在檢閱時,麥卡往前挪動一下,省長助手的眼光就殺氣騰騰地令他膽寒;神父微笑著拍拍他的肩頭說他成了要人。但當他不自量力地也去拍拍神父的肩頭時,“神父令人喪膽的眼光瞪了他一眼,猛地把這個放肆無理的人推開”。這才是真象。白人與黑人間的鴻溝不可逾越,什么平等、友誼,統統都是做出來給人看的虛情假意,僅僅存在于麥卡天真的想象之中。這枚獎章所值幾何,白人們心中是有數的,并不拿它當一回事兒。因此當授獎的活劇一演完,便沒有一個人再想起麥卡,他的存在已被徹底地忘記了。但此時麥卡尚在渾沌之中而沒有覺悟。
促使麥卡清醒的是暴風雨之夜的遭遇。他誤入白人居住區而被當作搶劫犯慘遭毆打、侮辱、逮捕。在警察局關押的一夜,他再度遭受嘲笑、凌辱與毒打。就因為他是一個黑人,一切暴虐加之于他被視為當然。盡管他再三申明他就是省長親自授予獎章的麥卡,但沒有人理會,反而把他當成瘋子。這一夜,使麥卡從麻木中清醒了,成為他思想發展中一個重要的轉折。從自身的遭遇,麥卡開始思索黑人為什么會由主人而成為奴隸?白人所謂的“友誼”倒底是什么貨色?他終于看清了白人殖民者的虛偽與殘暴:“我是最后一個傻瓜。昨天我還相信白人的友誼。”看清了宗教的偽善與欺騙,虔誠化成了詛咒,上帝的偶像在他心中徹底地崩潰了。由糊涂而覺醒,由逆來順受到奮起反抗,麥卡終于完成了他的轉變。
小說同時還描寫了殖民統治給黑人帶來的極度貧困與悲慘的境遇。安岡巴深夜趕路途中經過的小山村是黑人苦難生活的縮影:十幾間東倒西歪的茅屋,黑人們“一只手遮住從一塊臟布下露出的小肚子,一只手伸給客人”,活畫出了他們的赤貧。麥卡一生頭一次穿上皮鞋,而那頂破舊不堪的軟木帽是為了頒獎的大典上顯得莊重才特地戴上的。這種赤貧,就是殖民者殘酷壓榨與掠奪的直接結果。可是生活在這種狀況下的老一輩黑人,盡管對白人并不信任,但多多少少存在幻想,也還帶有麥卡式的奴性。對白人的“恩賜”感恩戴德、欣羨不已。安岡巴狂呼:我是領獎章的人的舅子了,便可窺見其心態。這就說明,精神上的奴役與毒害比物質上的搜刮更加可怕,其后果也更為嚴重。
與老一代黑人相對的,是青年黑人的清醒與自尊。他們對殖民者的面目有較深的認識,對用獎章之類籠絡的手段嗤之以鼻。他們嘲諷:應該給麥卡全身掛上獎章,因為他獻出了一切。特別是結尾處“獎章掛在拉比上”的嘲笑,表明了他們對殖民統治的清醒認識。盡管只有寥寥幾筆,但寄托了作家對喀麥隆前途的無限希望。
小說的結構獨具匠心。分為三個部分,構成情節發展中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第一部分,寫獲獎章之前,麥卡及其親友、同鄉的熱烈反應。作家對此極力渲染、烘托,將麥卡及其鄉親狂喜、自得的心態描繪得入木三分,為下一階段頒獎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給人以期待,制造了懸念。第二部分是小說的高潮,寫獲獎及獲獎之后。情節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極富戲劇性。授獎、宴會與被關押,三個場面強烈對比,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麥卡由極度興奮到徹底幻滅的思想歷程。第三部分寫麥卡受辱在鄉親們中的強烈反響,與第一部分相互映襯,有力對比,生動地表現了黑人的覺醒。三個部分環環相扣,緊湊明晰,表現了作家選材、剪裁與結構的功力。
生動的心理描寫是小說的一大特色。作家善于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地開掘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不僅對于刻畫人物性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大大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小說對麥卡的心理活動有幾段極為精采的描寫。如他站在圈子里等待領獎一段,展示了極豐富的思維活動,有長久等待產生的焦躁心情,有看到白人們逍遙自在產生的不平心理,有生理的不適(急于小便和腳趾疼痛)而希望獎章快快頒發的渴求;有對上帝的祈禱,也有對麥卡族歷史的遐想,還有關于“兩個世界”的抽象思考等等。作家運用“心理時間”,將現實與歷史交織,大大擴展了時空范圍,表現出心理描寫的豐富性與生動性。
奧約諾還善于運用幽默與夸張。他常常用調侃的語調,夸張地突出人物某方面的細節特征,使之漫畫化。這樣,他筆下的人和事往往被蒙上一層淡淡的喜劇色彩,給讀者留下極為鮮明、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伊宏《罪孽》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梁工《耶利米哀歌》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