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麗華
于沙
牛,臥在樹蔭里,抬起頭,瞇著眼,咀嚼著。
咀嚼著從草叢采來的鮮嫩;
咀嚼著百葉胃里豐厚的儲存;
咀嚼著夕陽金子般的祝愿;
咀嚼著一天之所見、所聞、所悟。
難得的寧靜呵:腳下沒有泥水撲打,耳邊沒有喝斥的聲浪,眼前沒有撻伐的鞭影,背上沒有如山的重負。雖有群虻相擾,卻無妨,大耳和長尾,是母親交給的最靈便的武器。
不能寧靜的,是思緒,象蠕動的密集的蚯蚓,活躍在泥土的夢里。
牛,只要稍有空閑,總在咀嚼著生的滋味……
這是一篇情思沉重的作品。
于寧靜中“咀嚼著”的牛,在詩人觀照中被賦與某種“生態啟示”。那是一種怎樣的“生態”啊!“泥水的撲打”、“喝斥的聲浪”、“撻伐的鞭影”、“如山的重負”常常伴隨著它,即使在一天的勞作之后有了“難得的寧靜”,卻仍然有“群虻相擾”。然而,牛雖然在種種磨難中艱苦生存,卻不改其與生俱來的本性:那“不能寧靜的”思緒依然苦戀著它為之拋灑汗水的泥土。這就是“牛”!牛的“生態”涵蘊著什么“滋味”,這不是很耐人“咀嚼”的嗎?
詩篇以牛為抒寫對象,實際上是在表現或一種人生,所以才謂之“啟示錄”。
那么,人們從中將得到什么啟示呢?大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我們不妨同牛一起,好好咀嚼一下“生的滋味”。
詩寫得凝煉、含蓄、厚重。倘若沒有對于牛和人兩種“生態”的奇妙聯想,怕難有這韻味悠長的精粹之作吧!
上一篇:《生存斗爭》鑒賞
下一篇:《生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