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偉昉
紀德
奈帶奈藹(1),如今,拋開我這書。使你自己從我的書中解脫出來。離開我!離開我;如今你已使我煩厭;你糾纏著我;往昔對你過分的愛使我分心,我已倦于佯作教育別人。何時我曾說我要使你和我一樣?——我愛你,因為你和我不同;我在你身上所愛的只是與我不同的部分。教育!我還能教育準,除了教育我自己?奈帶奈藹,用得到對你說嗎?我不斷地愛著自己的教育。我繼續著。我的自重永遠只在我自己所能做到的。
奈帶奈藹,拋開我這書;別在那兒覓得你的滿足。別相信你自己的真理可以由另一個人給你找來;尤其,你應該以此認作是一種恥辱。如果我給你把糧食取來,你不會感到饑餓;如果我給你把床鋪就,你不會再有睡意。
拋開我這書;千萬對你自己說:這只是站在生活前千百種可能的姿態之一,覓取你自己的。另一人能和你做得同樣好的,你就不必做。另一人能和你說得同樣好的,你就不必說,——寫得同樣好的,你就不必寫。注意你認為除了在你自身以外任何他處所沒有的,而靜心地,或是急切地,從你自身建立起,唉!人群中最不能更替的一員。
(盛澄華 譯)
《寄語》是法國現代作家紀德(1869—1951)的散文詩《地糧》的一篇書后記。作者以給書中的女主人公奈帶奈藹寫信的方式,勸導她要拋開書本,大膽地去尋找自我,尋找那個真正大寫的“我”:“人群中最不能更替的一員”。這個大寫的“我”,就是要有“我”的個性,“我”的特質,即黑格爾所說的“這一個”。作者喃喃自語,傾吐真知灼見,肺腑之言:“我愛你,因為你和我不同”;“別相信你自己的真理可以由另一個人給你找來;尤其,你應以此認作是一種恥辱”。……
為了明確表達這種思想,作者三段話一氣呵成,且連續用了三次“拋開我這書”,情感一次比一次激切。第一段,“拋開我這書”之前還有“奈帶奈藹,如今”六字,第二段僅剩下“奈帶奈藹”四個字,最后,就連那位虛擬的女性人名也消失了,而是直呼“拋開我這書”。這種真切的排比獨白,一陣比一陣急促的語氣,著實給人以震撼,給人以鞭策,啟人深思,催人奮起。同時,為了更充分地表達“寄語”的真誠,在語言流程上,作者運用了親切、樸實的口語,直抒胸臆,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全篇雖只有三百多字,但卻簡潔、明了地道出了藝術的真諦——個性,即要努力、執著地去尋找那個真正大寫的“我”。藝術創作如此,藝術欣賞如此,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朋友,讀畢掩卷,我們難道不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示嗎?
上一篇:《寄生樹與細草》鑒賞
下一篇:《寄醒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