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寓言諷刺敘事詩。產生于十二世紀七十年代,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經多人加工,其作者大部分無從查考,現在確知的只有三人:皮埃爾·德·圣克魯、里沙爾·德·利格和拉克魯瓦昂布利的一位神父。這些詩原來各自獨立,直到法國現代學者呂西安·富萊將它們按情節順序編為二十七組故事,才有了三萬余行的完整體系。主要情節是列那狐和依桑格蘭狼之間的斗爭。他們因個人恩怨,互相仇害。依桑格蘭狼盡管力氣大,但每一次都遭到列那狐的暗算,吃了大虧。他向諾布勒獅控告列那狐,獅很想敷衍了事,但在商特克雷公雞和班特母雞的哭訴之下,不得不傳列那狐受審。《列那狐的審判》是二十七組詩中最精彩的一組,故事性強,諷刺尖銳,性格描繪也很精確。列那狐被判有罪,但憑他的狡猾的智慧,終于逃脫,獲得最后勝利。《列那狐故事》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以獸喻人,把獸擬人化,借描寫動物世界,影射人類社會,反映了中世紀封建社會的人情世態。在“禽獸王國”里,獅王諾布勒象征專橫昏庸的國王,駱駝繆撒爾象征貪賄好賂的教皇,雄狼依桑格蘭和狗熊勃倫代表殘暴貪婪的廷臣貴族、豪門權貴,雞、兔、貓、鳥代表廣大被壓迫的下層人民。中心角色列那狐是新興市民階級的代表:他機智、狡詐,為了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勢力而敢于向大動物——獅、狼、熊等猛獸抗爭,另一方面又欺凌和殘害平民百姓——雞、兔、貓等弱小者。在與強者抗爭時,列那狐膽大心細、狡詐多變、出奇制勝,他是智力的象征,他的勝利表示市民智慧戰勝了封建暴力。但他在欺凌殘害弱小者時,他也受到抵抗和反擊,常常變成失敗者。顯然,他的欺壓弱小的行為在作品中是受到譴責的。以列那狐和依桑格蘭狼的斗爭為主要線索,作品生動地展示了中世紀法國封建社會急劇變化時期,市民階級與封建貴族、僧侶之間的矛盾,市民階級之間的矛盾。它描摹禽獸的生動形象,影射人類社會,真實深刻,故事性、諷刺性強,是法國中世紀城市文學中很有影響的作品。它長期廣泛流傳于歐洲各國,相繼出現了各種續篇、譯本、仿作。十八世紀九十年代,德國詩人歌德曾根據這則故事寫了敘事詩《列那狐》。
上一篇:列那狐故事
下一篇:劉三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