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不自辯
【原典】
蔡襄①嘗飲會靈東園,坐客有射矢誤中傷人者,客遽(jù)②指為公矢,京師喧然③。事既聞,上以問公,公即再拜愧謝④,終不自辯,退亦未嘗以語人⑤。
【注釋】
①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進士,先后擔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卒,年五十六。贈吏部侍郎。乾道中,賜謚曰忠惠。事詳《宋史·蔡襄傳》列傳第七十九。②遽(jù):急忙,倉促。③喧然:議論紛紛的樣子。④愧謝:感到慚愧并道歉。⑤語人:告訴別人。
【譯文】
蔡襄曾經在會靈東園飲酒,席間一位坐客射箭誤傷了一位游人,坐客立即說是蔡襄的箭矢,京城里一下子都紛紛傳說這件事。皇帝聽說后問蔡襄,蔡襄只是叩頭請求原諒,始終不替自己辯白,回來以后也沒有告訴別人。
【延伸閱讀】
故事結尾說蔡襄對此事“終不自辯,退以未嘗以語人”,如果我們八卦一點追問:既然蔡襄本人未說,那作者又是如何知道這件事呢?套用錢鍾書先生對《左傳》的評語,大約只能是“遙想當年,想當然耳”。然而即便此事不假,以蔡襄的身份,想必也是百口莫辯吧。他是官員,位高權重,處在社會的上層,而與之對壘的是普羅凡眾,依照國人一貫的仇富心理,在這場實力懸殊的官司里面,蔡襄無論如何都會落敗,盡管他可能是無辜的。權貴財富為一般人所孜孜以求,因為它們神通廣大,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有權能使磨推鬼”。或許正是人們對它們使用太過功利,也讓大眾的心態變得微妙復雜,仇富的心理就是其中一例。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意思是說,商紂王也不見得就如傳聞的那么壞,只不過他最終失敗落到了下風,所以天下所有的壞名聲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這種偏見幾乎是無法扭轉的,所以民間的輿論永遠偏袒弱者,有時候完全無視事實。蔡襄不幸正好是碰上了這樣的事情,處在輿論的失利一方,如果再去辯解,即便勝利,也仍不會為輿論所容,所以對于蔡襄而言,最佳的處理,莫過于沉默接受。不過上述的推斷,只能從顧全大局且氣度宏偉之人的立場得出,對于那些仗勢欺人且無視百姓弱者的官員富商來說,卻是不能成立的。史書稱:“襄精吏事,談笑剖決,破奸發隱,吏不能欺。”“襄工于書,為當時第一,仁宗尤愛之,制《元舅隴西王碑文》命書之。及令書《溫成后父碑》,則曰:‘此待詔職耳。’不奉詔。于朋友尚信義,聞其喪,則不御酒肉,為位而哭。”(《宋史·蔡襄傳》)精明如此,耿介如此,而能謙卑,足顯蔡公的不可及。
上一篇:《終不自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置怨結歡》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