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間,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達到了現實主義的新高峰,產生了《紅樓夢》和《儒林外史》兩部現實主義的巨著。此后,中國古典小說再沒有十分優秀的作品出現。李汝珍的《鏡花緣》雖有可取之處,但受考據之風的影響,把小說變成了學術之匯流,文學之列肆,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方法都有明顯的缺欠。道光年間至十九世紀末,小說創作方面不但沒有產生優秀的作品,反而充滿封建糟粕的作品和思想反動的作品相繼出現,標明中國古典小說已經衰落。
俞萬春所作長篇小說《蕩寇志》(一名《續水滸傳》)七十回,繼七十回本《水滸傳》后,演述陳希真、陳麗卿等人“蕩平”梁山,把梁山英雄一一誅滅的故事。作者俞萬春在道光年間曾多次參加鎮壓農起義,思想反動。他認為對起義農民應斬盡殺絕,故作《蕩寇志》立意恰與陳忱作《水滸后傳》相反,專明“當年宋江并沒有受招安平方臘的話,只有被張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話”。作品把梁山好漢描繪成殺人魔王,把鎮壓農民起義的張叔夜、云天彪、陳希真等人描繪成頂天立地的英雄,表現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刻骨仇恨。《蕩寇志》適應了清統治階級反動統治的需要,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歡迎,許多封建文人為之作序,稱其“功德無量”。而革命人民卻極為反對,太平天國軍隊曾毀其書版。燕北閑人(真名文康)所作《兒女英雄傳》(即《俠女奇緣》)描寫何玉鳳為父報仇以及何玉鳳、張金鳳兩女共嫁安驥的故事,作品把他們描繪成忠孝節義的化身,表現他們既有“兒女之情”,又有“英雄至性”,宣揚二妻一夫,探花及第,榮華富貴的庸俗思想,借以進行封建說教。其中描寫何玉鳳(十三妹)雖然具有智勇雙全,嫉惡如仇的俠義性格,但也常有矯揉造作、言動絕異的失常之態,缺乏藝術的感染力。作于咸豐年間的陳森的《品花寶鑒》描寫貴家公子梅子玉與男伶杜琴言的同性戀,以欣賞的態度描寫乾隆以來北京上層社會荒淫無恥的狎優生活,歌頌畸型變態的人與人的關系和感情。題為“眠鶴主人編次”的《花月痕》借韋癡珠與妓女秋痕、韓荷生與妓女采秋的愛情故事,表達作者的悲哀凄涼的沒落階級情緒和對于功名富貴的向往。俞達的《青樓夢》寫才子與妓女的情事,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描寫妓女的各種惡行。這些以娼妓生活為題材的狹邪小說的泛濫反映出古典小說的衰落。十九世紀末,光緒年間石玉昆編《三俠五義》(又稱《龍圖公案》)塑造了一個秉公執法、鐵面無私的包公形象,描寫了一批扶危濟困、剪惡除奸的俠客,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復雜而尖銳的斗爭。在社會面臨重大變革的前夜,《三俠五義》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當時受壓迫的人們對于理想英雄渴望的心理。繼《三俠五義》后又有《小五義》和《續小五義》等俠義小說出現,形成古典小說衰落后的余波。
上一篇:古典主義
下一篇:古巴三十年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