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
春王正月
《公羊傳·隱公元年》
【題解】
《公羊傳》是專門解釋《春秋》的著作,相傳為子夏的學生公羊高所作,它與《左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采用經傳合并的方式,逐句論述《春秋》經文的大義,維護宗族、等級等觀念和制度。本篇是《公羊傳》的第一篇,解釋了《春秋》經文“元年春正月”的含義。
【原文】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54]?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
【注釋】
[54]公:指魯隱公,《春秋》未書隱公即位。
【譯文】
“元年”是什么意思呢?元年就是國君即位當年。“春”又是什么意思呢?春是一年開始的季節。“王”指的是何人呢?王是指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而后說“正月”,這是為了說明是周王朝的正月。為什么說是周王朝的正月?這是為了說明周天子的一統天下。為什么隱公不說即位?這是為了成全隱公的意愿。為什么說是成全隱公的意愿?因為隱公計劃將國家治理好之后,再把王位還給桓公。為什么要還給桓公?因為桓公雖然年幼,卻地位尊貴,隱公雖然年長,卻地位卑微;只是他們之間尊卑的差別很小,國都里的人都不知道。
【原文】
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55]。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56]。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注釋】
[55]扳:同“攀”,引,這里是擁戴的意思。
[56]相:輔助、輔佐。
【譯文】
隱公年長而有德行,眾大夫擁戴隱公而立他為國君。隱公在這時要是推辭即位,就不知道恒公是否一定能立為上國君了。如果桓公立為國君,又恐怕眾大夫不能輔佐年幼的君主。所以,總而言之,隱公的即位,正是為了桓公將來的即位。隱公年長且賢良,為什么不宜立為國君呢?因為立嫡子,憑年長不憑德行;立庶子,憑尊貴不憑年長。桓公為什么地位尊貴呢?就是因為他的母親尊貴。母親尊貴,為什么兒子就尊貴呢?因為兒子憑借母親而尊貴,母親憑借兒子而尊貴。
【評析】
本文是一篇史論。《公羊傳》注重闡述《春秋》的“微言大義”,它的體例是先經后文,然后自問自答,以此逐句解說《春秋》經義。此外,“借史立論”也是《春秋》的一大特色。即以本文為例,文中講述了魯惠公去世以后,魯國上下關于立何人為君而出現的爭論。作者就此展開議論,解釋隱公不愿意即位的原因,從而引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儒家觀點。
文中的“元年春王正月”,一是宣揚了“大一統”思想,尊周天子為天下宗主,天下統一,各地都必須奉行周王的正朔,各地都實行周天子的政令;二是成全魯隱公欲讓國于桓公之意,是表彰隱公之賢,表達了作者的宗法繼承制度的思想。
在表現手法上,本篇采用自設問答的形式,這種形式造成步步推進、不斷深入的氣勢。文中的議論跌宕起伏,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古文觀止·春夜宴桃李園序》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晁錯論》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