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0】晏子春秋
(陳濤譯注,中華書局,16萬字,2016年1月第1版,26元)
八卷:[1]內篇諫上第一;[2]內篇諫下第二;[3]內篇問上第三;[4]內篇問下第四;[5]內篇雜上第五;[6]內篇雜下第六;[7]外篇第七;[8]外篇第八。
莊公矜勇力不顧行義晏子諫;景公藉重而獄多欲托晏子諫;莊公問威當世服天下時耶晏子對以行也;景公問何修則夫先王之游晏子對以省耕實;莊公不說晏子晏子坐地訟公而歸;靈公禁婦人為丈夫飾不止晏子請先內勿服;有獻書譖子退耕而國不治復召晏子;仲尼之齊見景公而不見晏子子貢致問。
《晏子春秋》是記述春秋末期齊國名相晏嬰言行的著作。重視人民的作用,政令以民為本,是晏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薄賦斂,省徭役,以減輕人民負擔;減輕刑罰,反對殺戮無辜;舉賢任能,反對信用讒佞;廉潔節儉,并身體力行;以禮治國,以禮治民。
景公身穿狐裘詫怪下雪三天而不寒冷,晏子以古代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批評景公不知百姓饑寒困苦,促使景公施行了一些善政。
景公賦斂沉重,獄訟繁多,被拘捕的人塞滿監獄,怨恨的人充滿外朝。晏子指出,治理國家,應該讓居上者處事公正,居下位者依理而行;限制近臣的貪欲,節制其奢靡,以防止私欲泛濫。如果放縱民欲,卻嚴厲治理他們的訴訟,狠狠處罰他們的過錯,是難以治理好國家的。
君子正確,臣子服從,叫做順從;君子邪僻,臣子服從,叫做背逆。
晏子認為,要想在世上樹立威嚴,讓天下人歸服,不靠時機而靠行動;進而指出,只要熱愛國內人民,重視士民的生命和力氣,聽信任用賢德之人,安于仁義,樂于利世,就能樹立威嚴,讓天下人歸服。
官運顯赫,就觀察他推薦什么人;仕途困窘,就觀察他不干哪些事;富庶了就觀察他是否分錢財給別人,貧窮了就觀察他是否不茍取錢財。
認為“人不同能”,“不可責遍成”。英明的君主,身邊不留阿諛諂媚之徒,朝中不用結黨營私之輩。任用人的長處,不勉強用其短處;任用人做擅長之事,不勉強他做不擅長之事。
認為統治管理人民,憂慮的事情有三件:忠臣不受信任;受信任的臣子不忠;君臣之間離心離德。
實行善政、舉薦賢人、不茍且求官、不茍且求財。
應向高處看,順正道走;始終向善。
君子節制私欲,人民就會富裕;處理訴訟公正,人民就會安定,強調了做好這兩件事的重要。
當官不失掉忠誠,不當官不失掉操行。即不茍且求榮,不謀取私利。
只有英明的君主居上位,下面才會有正直之言,才會無有忌諱之語。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晏子使楚楚為小門,晏子稱使狗國者入狗門。
“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晏子存而民心安”。
上一篇: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
下一篇:權力運行的軌跡:17—18世紀中國的官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