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雨果
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1885) 法國積極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著名詩人、小說家、戲劇家、文藝理論家。出身軍官家庭。青年時代曾同情保守黨,后目睹法王朝的反動,政治態度有了轉變。路易·波拿巴發動反革命政變后,他被迫流亡國外十九年。他雖不贊成革命,但在巴黎公社起義失敗后,卻給予了同情和支持。主要作品有詩集《懲罰集》、 《歷代傳說》,劇本《歐那尼》、 《國王取樂》,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九三年》等。理論著作有《〈克倫威爾〉序言》、 《莎士比亞論》、 《論司各特》。《論拜倫》等。此外,在《短曲與民謠集》、 《歐那尼》、 《秋葉集》、《光與影集》、 《悲慘世界》等作品的“序”中,也都表述了他的文藝主張。
雨果的世界觀是復雜而矛盾的,哲學上由信奉天主教到自然神論到泛神論,政治上由信仰保王主義到民主共和主義。在文藝上,他在經歷過一段曲折后明確地提倡積極浪漫主義,反對古典主義。1827年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成為法國積極浪漫主義的宣言和綱領,雨果也因此被公認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他把文藝發展分為原始詩(頌歌)、古代詩(史詩)、現代詩(浪漫詩)三個階段,認為文藝是時代生活的反映,是隨社會生活的演變而演變的。他猛烈抨擊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強調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藝術的題材。他認為古典主義摹仿自然是抽象的、片面的,人物共性多于個性;浪漫主義摹仿自然是活生生的、全面的,有美和丑的對比,人物個性多于共性。他強調靠天才,不靠規律;作家要面向當代,刻畫“凡人”,描寫“人生”,有一定的道德和美學理想,深入心靈,抒發主觀感受,賦予作品以特殊的色彩和風格。主張創作上的自由或無限的精神,宣稱“浪漫主義,其真正的定義,不過是文學上的自由主義”,闡述了浪漫主義的特征和積極意義。他提出對比的原則,認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通過兩種不同的要素的對比形式而表現出來的,藝術的任務就在于再現這個對比。他主張悲和喜、哭與笑、美與丑不應割裂,性格的光明面與陰暗面、崇高面與丑怪面,各種人物的對照,生活中的對比因素,都應處于統一體中。他把對比原則看作是浪漫主義區別于古典主義的特征。要求作家懷著對美、光明的追求來揭露黑暗。
《序言》還提出藝術選擇問題,認為藝術是自然的集中而強烈的表現,但不是它所要表現的事物本身;藝術真實應是一種高于現實的真實,為此,藝術家必須進行選擇,選擇有特點的東西。他提出文藝“負有民族的使命、社會的使命、人類的使命”,詩人的職責是“為人民發出呼聲”。他的主張反映了1830年革命前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民主要求,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決裂,對當時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長鏡頭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音樂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