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8】國學要義
(夏海著,中華書局,32萬字,2018年1月第1版,69元)
△分上篇:經典;下篇:概念。共18章。
○讀《老子》,思哲學。讀《論語》,思人生。讀《孟子》,思政治。讀《大學》,思修身。讀《中庸》,思心法。學好五本書。
○讀懂十個詞:道可道,非常道;仁者愛人;不義而富且貴如浮云;禮之用,和為貴;敬鬼神而遠之;言而有信;人之行莫大于孝;內盡其心而不欺;出淤泥而不染;人不可以無恥。
○道:玄妙幽探。仁:親親為大。義:循理而行,禮:天地之序。智:知者不惑。信:誠實不欺。孝:事親以敬。忠:盡心竭力。廉:人之高行。恥:羞恥之心。
○臺灣詩人余光中:“國學是一座山,我等不過是蚍蜉而已”。
○有人概括儒家之學為“修己安人”之學或“內圣外王”之學。
○學習國學的目的是為了修身、學習文化、學習文史哲。要憂患思國學,路徑上要合理規劃,方法上要科學把握。
○神龍見首不見尾。
○《大學》出自《禮記》第四十二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從最基本的人性自覺入手,最后落實到治國安邦領域,以不長的篇幅將儒家的修身思想系統化。
○王弼強調“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
○仁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概念,以至于有人把孔子思想概括為仁學。克己、復禮、愛人。德治是孔子最基本的政治主張。
○中庸之道,也是中華心法。《中庸》。
○讀《老子》,可獲取智慧靈感;讀《論語》,可以提升道德境界。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要素和單位,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屬性和本質特征。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受到的事物的共同點抽象出來加以提煉,就形成了概念。概念與經典是有機整體,概念是經典的細胞,經典是概念的集合。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主要特征。
○人是心靈與肉體共存的統一體,肉體的有限性與心靈的無限性形成了巨大矛盾,人們對肉體必將消失所引發心靈上的焦慮和恐懼,是人類必須解決的重大精神問題。從根本上說,解決人的心靈與肉體矛盾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宗教,另一個是哲學。
○不惑是志向明確、謹言慎行、察人知人。
○孝之基在養、孝之魂在敬、孝之要在諫、孝之至在終。
○忠是為人之道,忠恕是推己及人之道、忠信是人際關系之道、忠君是為官從政之道。
○廉的前提是修身,廉的本質是無取,廉的基礎是儉約,廉的保障是他律。
○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如果人都是天使,那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統治人間,那就不需對政府有外來或內在的控制了”。我們都不是天使,必須堅持與清廉為伍,堅決與貪腐抗戰。
○恥是人與禽獸的分界線,恥在于人的良心,恥由修身鍛造,恥因改過而美好。
上一篇:回蕩的鐘擺
下一篇:國家競爭優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