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裝置作品中材料屬性的語境傳達——以陶泥殘件與纖維的創作組合為例
◎歐陽雪芬 魏茜
關于裝置藝術,從概念上解釋,通常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經過藝術性的選擇、改造與組合,使其演繹出新的展示效果,體現藝術形態的新意蘊,其展示方式可以使用一道公式更加明確地表示出來,即“場地+材料+表現”的綜合展示藝術。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裝置藝術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門類。它有可能拿來的直接就是一個成品物件,或者是半成品,經過邏輯性的或者非邏輯性的一些排列組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陳列方式給作品注入組合,表達方式、呈現方式和觀眾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不確定的,特別是觀眾在體會作品的時候往往根據自身的知識體系、經驗和記憶,呈現多方位的一些體驗,比如1913年杜尚把本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才會出現的物件小便池《泉》帶到美術館進行展出后,顛覆了人們對一件物品認識的經驗論,展示出哲學高度的思辨認知。在轉換空間后,面向熟悉的物品時,人們會以曾經的認知和此時此刻的特定思考雙向賦予內涵,從而在物品和人的對話,物品和不同空間的對話,物品和記憶的對話,物品和認知的對話中,形成獨有的多重意義的認知維度。這是全新的革命性的轉變,這在藝術創作與藝術鑒賞上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在裝置藝術思維觀點的引導下,這些物件被賦予價值、情感、定位,并與社會當下問題相關聯,進而創作出一個個有意思的鮮活作品。
一、中國當下裝置藝術的現狀
自杜尚1913年將一個有前叉的自行車的輪子安裝到圓形凳子上的時候,就意味著世界上第一件裝置藝術作品誕生了,裝置藝術作品自此拉開序幕和篇章。在歐美一些國家,裝置藝術是當代藝術展覽中重要的門類之一。材料中涉及的種類是非常廣泛的,特別是新型材料的使用和一些高精尖技術的融入,對整個世界的裝置藝術起到了引領作用。在中國,裝置藝術的發展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脈絡,呈現出百家爭鳴和藝術語言并存的現象,在中國裝置作品中,纖維、木料和竹料、泥料等有機材料得到廣泛的運用,形成中國區別于其他國家的一種語言代表。
二、裝置材料的種類和特點
材料是人類用于制造物品、器、構件、機器或其他產品的那些物質的統稱?!安牧稀币辉~最初來源于拉丁語。
在當代藝術創作中,材料的使用極其普遍,材料所涵蓋的內容也極其廣泛。材料泛指世間一切存在的事物,凡是我們碰到、摸到、看到的都可以稱為材料,它的概念是開放的,自由的。自從材料被創作者拿來作為一種媒介使用的時候,它就慢慢脫離單純日常材料本身,而成為一種藝術語言來進行表達和傳播,被藝術家賦予有意識的語言來進行內涵的承載,這種轉型無疑是偉大的。那么每種材料本身根據不同的特性分別具有不同的屬性語言,藝術家通過對材料本身的認識和挖掘,將自我的體會融入到作品當中去,讓材料本身在創作后發出光芒。這是藝術家創作非常重要的基石。材料本身是擁有雙重屬性的,物理屬性和社會屬性。藝術家在構思作品的時候會根據作品的特點,材料所能傳遞的精神面貌語言來進行選擇,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氣質和概念延伸。藝術家在創作時,會將材料本身的肌理、軟硬、顏色、粗細、觸摸產生的觸感、氣味和溫度等,與當下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藝術家把材料看作是精神氣質表達的載體,只有順應材料本身的個性語言,它的可塑性就會增強,藝術家對材料的運用空間就會大大增強。不同屬性的材料在運用上也會產生有趣的碰撞和對話,本來毫不相干的物品,通過結合再造,表現出獨有的造型特點和精神風貌,給觀眾區別于生活慣性的不同體會,進而延伸出材料復合下的綜合精神體會。本文圖例是近期制作的陶泥與纖維(淺咖啡色毛線)兩種材質制作的裝置作品。陶泥裂開的照片作為圖像參與品與成品一起展示,加強作品的說明性。陶泥的物理呈現屬性有自然的樸實和溫敦感,但是也有硬冷的觸感,因為是手作陶泥,還充分保留著手作的痕跡,留有濃厚的人的氣息。陶土來自大地,還未燒制加工,它有著天然的地氣。纖維藝術方面選了毛線,這種我們身邊最為常見的生活材料。纖維的使用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材料表現在藝術的表達上,纖維藝術其實還是要歸結到現代藝術當中來,它已經從傳統的展示方式轉向了多維立體的表達方式。附著、打散、組合懸掛、和多媒體表現方式的結合等多元的展現方式,觀眾的體會感受更加豐富,藝術家創作的空間更為廣闊和自由??臻g也不再受到任何局限,無限的空間想象可能性在等著我們,在材料的運用上也不再僅僅局限在傳統的棉、麻、線的用材上,更多高精尖的新型復合材料也得到了眾多藝術家的青睞,新型材料的不斷研發和使用促進了作品表現力的增強和語言空間的拓展。藝術家的可實現空間范圍在增大,創作將更趨向自由。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為藝術家的天馬行空做了堅強的基石。觀眾也將能更加融入地感受作品。陶泥和毛線纖維兩種材料在質感上一軟一硬有效對比,兩種截然不同的造型語言共存一體,毛線通過合理規劃附著在陶罐上形成了特有的節奏。雖然此兩種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極其普通,但是這兩種材料物理式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卻產生了奇特的碰撞和組合,讓大家耳目一新,從而產生了難得的化學效應。引發了全新的視覺造型語言以及精神內核,引發觀眾進入到超出材料物理屬性本身的聯想、思辨和心理暗示,當下社會的價值定向、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思考等都會并存引發出來。
空間氣場會對人的感官產生互動和刺激。相同的構思通過不同的構想產生完全不同的內心感受。這就是材料賦予作品特別重要的意義所在。有可能相同的構思,換了材料后意義完全就變了,也給藝術家的創作空間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這是很有意思的探索方式。
三、裝置藝術材料獨特的語境轉達
在裝置藝術的演進與發展中,多種材料藝術的融合性得到最大優勢表現。它融會貫通的是當代藝術中多理念的情境表現,材料之間的排列、組合終究不是簡單的物品與物品之間的物理擺放,而是通過這種組合能夠讓物品與觀眾之間,物品與藝術家之間,物品與空間之間,物品與物品之間,物品與延伸含義之間能夠產生化學效應。這種效應有別于日常生活和慣性思維,所表達的是進入陌生的語境思維所引發觀眾個體思考的多元語境。這種整體氛圍語言表達聯系當下社會,如對當下社會的批判,對當下社會價值觀的表達等,是裝置藝術特有的變現魅力,直指人心。所以說觀眾的體會過程、觀眾的反應、不同人群的觀看體驗產生的感受等,與預想的是否一致,有沒有不確定性等都是藝術家在創作裝置作品時需要考慮的內容。
在這里我們討論觀眾的反應,體會過程說白了,就是他的感官產生的不同思考和情感反應,情感表達也一直是裝置藝術乃至其他藝術門類的靈魂所在。心理學家勒維斯認為,人作為個體對社會感知的變化就來自于某種基于生理的意向需求,情感要素和感受要素都會為意向要素的改變而改變。所以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不會傾注絕對意志到作品里,反而會加強不確定性與隱喻暗示,加強意向型的導向,引導觀眾融入情緒,引導觀眾釋放能量,在這種度上,藝術家也是做了思考的。以作品組陶泥殘件與纖維的創作組合為例,說說這組作品在材料語境的轉達上是如何展現觀點的。在之前我們已經談過陶泥給人的感覺是平實且接地氣,毛線給人的感覺是日常且柔軟溫暖。兩種材料在質地以及屬性上都是區別很大的。那么這批陶罐的照片展示已經告訴觀眾它們是屬于有傷痕的,是從廢棄品中改造得到的,基于這種印象后,陶罐在被毛線進行美化和附著后對觀眾產生了化學效應,這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美化行為,這里面創作者注入了暗示、社會性和價值觀等諸多要素。而且根據不同陶罐的造型特點給它賦予一定的精神面貌與想象,在修復附著的時候有所區別對待,這種區別對待在安放的時候,因為有了不同的面貌,又把觀眾的好奇感引發,讓作品和觀眾聯通性得到進一步增強。之前我們討論過,觀眾的感受也是裝置藝術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這組作品中觀眾通過這兩種材料的碰撞后得到的體驗是溫暖、治愈、珍惜、惜物,引發這種感覺后又引申到惜人、惜感情,注入柔暖的力量去包裹這一切。這種情感體驗在當下社會無疑是難能可貴的。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丟棄,習慣大量無節制的消費物品。珍惜舊物,修復舊物,節省資源,現代人大多沒有這種意識。就因喪失這種意識,我們身邊的垃圾越來越多,快速丟棄越來越多,珍惜的感覺慢慢沒有了。進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情感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快捷式的。安全感在慢慢地消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淡漠。對我們社會引發的問題是,將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垃圾,我們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克制購買欲,愛惜舊物,珍惜當下擁有的,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這組作品有趣的是不同的人群體會的程度和體會的重點都不一樣。有些觀眾只能體會到材料的美,甚至在材料裝飾的花樣上給了建議。有的人看出了創作者創作的時候并沒有注入的觀點,這是結合他自身的經驗和成長過程給出的屬于他自己的答案。在裝置藝術中所呈現出來的這種不確定性與隱喻思考以及所展現的精神內涵,是這門藝術的特別魅力所在。一件好的裝置藝術是能通過材料合理地傳達創作時的意向的,在這里用的是“合理地”這三個字,裝置藝術中不能用“完美”這兩個字,藝術家在做作品時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完全傾注。要學會適度展現作品,作品才會更有力量,給創作共同體——觀眾,留有足夠的表現空間,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作品撐得太滿的時候往往就是力量最薄弱的時候,給作品留出足夠的表現余地和空間是極為重要的。
四、裝置藝術的無限可能性
另外,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在裝置藝術中,展示方式是尤其重要的。拋開材料的重要性,裝置藝術對獨特空間的選擇也是極有要求的,相同的材料放到不同環境中的時候,其表達的精神內涵也是相差巨大的。曾經有評論家這么說過:“若將雕塑作品放在停車場,它仍然是藝術品,但是倘若將裝置作品放在停車場,它就是一堆垃圾。”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材料表現對于裝置作品而言無比關鍵,空間的選擇、輔助手段的使用等也都是缺一不可的。裝置藝術是一個立體的、綜合的復式感受。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觀念在跟進,裝置藝術所呈現的一切未知的可能性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期待和展望的。
陶泥與纖維材質制作的裝置作品
歐陽雪芬,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致力于當代藝術的研究創作。魏茜,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致力于服裝設計與造型設計研究。
上一篇:沉浮的主體與精神的失意——評張學東中篇小說《阿基米德定律》
下一篇:淺談寧夏文學中的苦難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