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至尊
孫權稱至尊
【原文】
陳壽《三國志》,固多出于一時雜史,然獨《吳書》稱孫權為至尊,方在漢建安為將軍時,已如此,至于諸葛亮、周瑜,見之于文字間亦皆然。周瑜病困,與權書曰:“曹公在北,劉備寄寓,此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破曹公還,權迎之,肅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呂蒙遣鄧玄之說郝普曰:“關羽在南郡[3],至尊身自臨之。”又曰:“至尊遣兵,相繼于道[4]。”蒙謀取關羽,密陳計策[5],曰:“羽所以未便[6]東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陸遜謂蒙曰:“下見至尊,宜好為計。”甘寧欲圖荊州,曰:“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至尊當早規之。”權為張遼掩襲,賀齊曰:“至尊人主,常當持重[7]。”權欲以諸葛恪典掌[8]軍糧,諸葛亮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糧谷軍之要最,足下[9]特為啟至尊轉之。”遜以白權。凡此之類,皆非所宜稱,若以為陳壽作史虛辭,則魏、蜀不然也。
【注釋】
[1]寄寓:寄居,依附。[2]垂慮之日:日日思考的事情。魯肅破曹公:魯肅和周瑜聯合諸葛亮在赤壁大敗曹操。[3]南郡:古代我國的一個郡,始置于秦朝,治所在江陵縣(今湖北荊州)。唐代南郡更名為江陵郡,后來又改為江陵府。[4]相繼于道:已經出發,相繼在路上了。[5]密陳計策:暗地里籌劃布置計策。[6]便,便利,順利。[7]持重:行事慎重;謹慎穩重,不輕浮。[8]諸葛恪:諸葛亮之兄諸葛瑾的長子,才思敏捷、善于應對。孫亮繼位后,諸葛恪掌握了吳國大權,驕奢輕敵,被孫峻聯合孫亮設計殺害,夷滅三族。典掌:掌管。[9]足下:常用于對平輩或是朋友之間的敬稱。
【譯文】
陳壽的《三國志》,大多數的內容都出自當時的各種雜史中,不過只有在《吳書》中稱孫權為“至尊”,還在漢獻帝建安時期當將軍時,就是這樣。關于諸葛亮、周瑜,出現在文字中記載的也都是這樣。周瑜患重病時,給孫權寫一封信,其中對孫權說:“曹操在北方,劉備寄居于江東,這是‘至尊’您日夜思慮的事啊!”魯肅大勝曹操歸來,孫權前去迎接他,魯肅對他說:“祝愿‘至尊’威震四海。”呂蒙派遣鄧玄前去勸說郝普,說:“關羽的軍隊在南郡(今湖北江陵),‘至尊’正好面對著他。”又說:“‘至尊’調遣的軍隊,已經陸陸續續趕在路上了。”呂蒙謀劃著要攻打關羽,秘密報告計謀給他,說:“關羽之所以不能向東擴展他的領地,是因為‘至尊’圣明,我呂蒙還在這里堅守啊。”陸遜對呂蒙說:“閣下見到‘至尊’,應當好好地出謀劃策。”甘寧想要攻占荊州,說:“劉表沒有深謀遠慮,他的兒子又都頑劣,‘至尊’應當早作打算。”孫權被張遼偷襲,賀齊說:“‘至尊’是主公,應當穩固堅守。”孫權欲派諸葛恪管理軍糧押運的職務,諸葛亮寫信給陸遜說:“我哥哥年歲已大,而他的性格馬虎粗糙,糧草是軍中最重要的部分,請您轉告‘至尊’,不要讓諸葛恪掌管軍糧。”陸遜將諸葛亮的話告訴了孫權。像上述這些,都不應該這樣稱呼的。如果認為這是陳壽寫史時用的不真實之辭,但魏、蜀人說話則不應當這樣用辭。
【評析】
至尊,此詞原意為至尊無上的地位,而古代又多指皇位,成了皇帝一詞諸多代稱的一種。本文中,洪邁舉例敘述了孫權尚未稱帝,卻被稱為“至尊”的一些現象,對此他認為這樣的稱呼不當。這篇文章首先寫道陳壽《三國志》大多內容都出自于雜史,但只有《吳書》中稱孫權為“至尊”,然后列舉諸葛亮、周瑜、魯肅、呂蒙等諸多賢人將才都稱孫權為“至尊”的例子說明這種現象的存在。洪邁認為孫權為稱帝,就被稱為“至尊”是“非所宜稱”,最后有說道“若以為陳壽作史虛辭,則魏、蜀不然也”,似乎是認為陳壽在《吳書》中對孫權的稱呼不當。
上一篇:《容齋隨筆·孫宣公諫封禪等》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孫臏減灶》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