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
——《擺脫貧困·從政雜談》等文中引用
■解讀
“戰略定力”是習近平同志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理念。對于領導干部個人,又何嘗不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份“定力”?做出決策、發布政令,要“謀于前才可不惑于后”,一旦做出決議,就要不為一時議論所動、不為一時揚抑所惑,不追趕時尚、不迎合潮流。只要你堅定信念,只要你決策正確,隨著問題的逐步解決,各種議論自然會慢慢平息。毛澤東同志曾引用一副對聯,“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領導干部做不到“臨大事而不亂”,就會在重大關頭表現得頭重腳輕、立場不穩,這樣如何深化改革?在1990年這篇文章中,除了“忌朝令夕改”,習近平同志還提出要“忌急于求成”“忌自以為是”“忌眼高手低”,全面分析了青年干部成長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區。其實,這“四忌”共同的指向,都是要保持定力、保持清醒、保持從容,恰如《老子》中所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原典
夫寬深不測之量,古人所以臨大事而不亂,有以鎮世俗之躁,蓋非以隔絕上下之情,養尊而自安也。
——﹝北宋﹞蘇軾《策略四》
敕陳侗:士臨利害之際而不失故常者,鮮矣。
——﹝北宋﹞蘇軾《陳侗知陜州制》
■釋義
“臨大事而不亂”,出自宋仁宗嘉五年(1060年)蘇軾應制科考試的試卷《策略》,蘇軾時年24歲;“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出自蘇軾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時為皇帝代擬的圣旨《陳侗知陜州制》。
在這篇《策略》中,蘇軾認為為政者應以誠為本,要有古代圣賢寬廣的胸襟,能臨大事而不亂,有所決斷才能有助于民。后來,他又提出了“臨利害之際而不失故常”的觀點,主張在緊要關頭,要保持原有的常態。
“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是一種從容不迫、應對自如的處事態度。當大事來臨的時候,不驚慌失措,鎮定沉著;在利害沖突的緊要關頭,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態。這里顯示的不僅是膽量、毅力,還是經驗、才干和公心。蘇軾的這一觀點秉承了其父蘇洵的思想。蘇洵在《權書·心術》中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的另種表達。
上一篇:《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為政用典名句
下一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