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征知
心有征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知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正名》)
【鑒賞】 心,這片方寸之地,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當成“神之舍”。在中國傳統哲學觀念中,心可以認識事物,可以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是人的思維器官。其實明代李時珍就已經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的觀點,但是人們還是習慣于把心和思維、意識、精神、情感聯系起來。
荀子認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解蔽》)。“心也者,道之工宰也?!?《正名》)在他看來,心不僅控制著人的形體和神明,而且還是大道的主宰,是天君,他將心的地位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荀子也非常重視心的驗證認識作用,正是因為心可以驗證認識,才能調動耳目鼻口等各種感官與外界事物接觸,比如依靠耳朵就可以辨別各種聲音,依靠眼睛就可以辨別各種形狀,如果沒有心的征知作用,“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解蔽》),感覺器官就會產生錯誤的感覺,就像“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見植林以為后人也”(《解蔽》),如果不用心,“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解蔽》)。
荀子在強調心的主導作用的同時,也沒有輕視感官的作用,認識的第一步就是從感覺開始,如果沒有感官接觸外界事物而收集到的各種感覺信息,那么心的認識作用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變得沒有意義了。
后人在解讀荀子這句話的時候,往往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談論,認為荀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涉及了感覺與思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等認識論的概念,是難能可貴的。其實這句話的提出是有其特殊的現實背景的。戰國時代,社會轉型,深刻的社會變革產生了很多新的現象和事物,一時沒有名稱與之相對應,于是出現了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專門研究名實問題的名家學派,他們熱衷于辯論,擅長邏輯分析,積極地為各種事物“正名”,孔子也曾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如果事物沒有固定的名稱,或者名實不符,必將造成社會的混亂。名家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他們提出的觀點如惠施“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公孫龍“白馬非馬”則流于詭辯,有點玩弄文字游戲的味道了。有感于當時“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正名》),荀子寫下《正名》一文,主張“制名以指實”,以便“明貴賤”、“辨同異”,如果一個事物沒有相應的名稱,那么人的感官即使接收到信息也不認識,心即使能驗證認識也不能說出來,那么人們就會認為他無知了。制定名稱是認識的前提,更是實現荀子心目中理想社會的基礎。
上一篇:荀子名言·強本而節用,養備而動時,修道而不貳
下一篇:荀子名言·志意修則驕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