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美國小說家。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一八三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生于密蘇里州弗羅里達的一個地方小法官家庭。早年喪父,十二歲開始謀生,當過報童、學徒、排字工人。一八五七年起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領航員,有機會觀察,了解各式各樣人物的生活和習性,熟悉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方口語和民間傳說。一八六一年受淘金熱的影響,到內華達州當采金礦工,但一無所得。一八六二年在弗吉尼亞一家報館謀職,開始使用馬克·吐溫的筆名。一八六四年在舊金山《晨報》當記者,得到幽默作家阿·沃德的幫助,開始邁入文學創作生涯。
馬克·吐溫的整個創作活動大致分三個階段:早期創作,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以寫短篇小說為主。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加利維拉縣有名的跳蛙》(1867),主要以詼諧、逗越的調子,講述社會上一些可笑的人和事,體現了開發中的美國西部特有的幽默風格。自七十年代始,馬克·吐溫的創作開始觸及到社會重大問題。發表于1870年的《競選州長》,為美國的“民主”選舉描繪了一幅絕妙的諷刺漫畫。另一優秀短篇《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以華工在美國受到的迫害為事實,粉碎了“美國天堂”的神話。中期創作,從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這是作者創作上的繁榮時期。在他的優秀長篇和中篇小說中,辛辣的諷刺和社會批判逐漸占居突出位置。第一部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是馬克·吐溫與他人合寫之作,它通過霍金斯投靠親戚的故事,展現了美國南北戰爭之后,彌漫于整個社會的投機風氣和政治上的腐敗現象,證明所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七十年代并非“黃金時代”,而是“鍍金時代”。后來的歷史學家沿用這個名稱來概括這一段歷史時期的本質特征。1876年發表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描寫一個偏僻小鎮上的孩子湯姆·索亞不滿意枯燥乏味的生活環境,追求新奇的冒險生活。作者把生氣勃勃的兒童心理與陳腐呆滯的生活環境加以對照,諷刺了庸俗的社會風氣、虛偽的宗教儀式和小市民的卑微心理。小說中的心理描寫細致精當,反映了馬克·吐溫創作上的新發展。《王子與貧兒》(1881)和《在亞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國人》(1889),以幻想的形式和戲劇性情節,抨擊了歐洲封建君主制殘余和教會罪惡,也諷刺了美國貧富懸殊的現實。出版于1884年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標志著馬克·吐溫現實主義藝術的新高度。晚期創作,從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紀初,隨著思想認識的深化,詼諧、滑稽的成分減少,冷靜嚴峻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忿恨。中篇小說《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1900),是馬克·吐溫晚年的代表作,小說虛構的赫德萊堡鎮以“誠實”、“清高”聞名,但是,自從一個陌生人送來一袋報恩(卻又不指明恩人是誰)的金幣以后,全鎮“誠實”的居民都爭當“恩人”。他們眼熱這筆巨財,又要維護“廉潔”的外表,于是展開了明爭暗斗,演出了種種丑劇。小說寓意深刻地暴露了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的本性。這一時期,馬克·吐溫為了償還債務,曾在一八九五至一八九六年間到世界各地演說,目睹帝國主義者對殖民地人民的殘害,憤起撰寫了《赤道環游記》(1897),揭露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罪惡。進入二十世紀,馬克·吐溫還寫了《給生在黑暗中的人》(1901)、《使用私刑的合眾國》(1901)、《為芬斯頓將軍辯護》(1902)、《戰爭祈禱》(1905)等雜文和政論,進一步譴責帝國主義的殖民政策,并在一篇講話中,熱情稱贊我國義和團愛國運動。
馬克·吐溫的一生經歷了美國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的發展階段,他站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進步立場,敏銳地觀察,藝術地反映了這個時代。他的嘲諷由最初帶有一種生活的情趣,發展為對時政的批判,到了晚年又染上濃厚的悲觀失望情緒,這種變化正好反映了他對資產階級民主社會的認識過程。馬克·吐溫繼承和革新了美國西部幽默文學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為把美國民族文學提高到世界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因此享有“文學中的林肯”之稱。
上一篇:顏之推的文學觀點
下一篇: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