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志華
《北堂書鈔》是唐初著名書法家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在隋朝任秘書郎時編的一部類書。秘書郎是秘書省的屬官,專掌圖書收藏及抄寫事務(wù)。北堂是秘書省的后堂。虞世南在這里摘抄所藏典籍,匯編成書,所以書名就叫做《北堂書鈔》。
據(jù)《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北堂書鈔》一百七十三卷,分為八十部,八百零一類,但原書已不可得。現(xiàn)在通行的本子是明萬歷年間常熟陳禹謨的刊本,共一百六十卷,分為帝王、后妃、政術(shù)、刑法、封爵、設(shè)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等十九部,部下為類,共八百五十二類。每一類先摘錄群書的字句,再注出書名和列出原文,但不完全注明出處。由于此本經(jīng)刊行者任意刪改增補,已失原書本來面目。后來,清代孫星衍、嚴可均、王引之、孔廣陶等人先后做了校訂工作。孔廣陶的三十有三萬卷堂校刊本于公元1888年(清德宗光緒十四年)刊行。此本分裝二十冊,較陳本為優(yōu),但仍有訛誤脫落處。
《北堂書鈔》為流傳到今天的最早的一部類書。類書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編排,便于尋檢、征引的一種工具書。類書的編纂,始于三國。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曹丕命王象、劉劭等撰輯《皇覽》,采集經(jīng)傳,類比群言,開類書之濫觴。可惜此書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只能從輯佚本中見到一鱗半爪。以后各代均有編纂,據(jù)歷代藝文志、經(jīng)籍志著錄,自六朝至清末,類書約有六百種之多,今存者二百種上下。類書所收的材料極為廣泛,包活歷史事實、名物制度、詩賦文章、成語典故、駢詞麗語、自然知識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是古代文獻的寶庫。《北堂書鈔》固然有引文不連貫,且多不注明出處的缺點,但由于它成書較早,征引的又都是隋和隋以前的古書,材料很可寶貴。雖然在使用價值上不及后來的《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等書,仍應(yīng)給予足夠的重視。日本人山田孝雄編了《北堂書鈔引書索引》,1973年由日本名古屋采華書林出版,可供我們使用此書時參考。
《北堂書鈔》對于搜集古書佚文、校勘古書文字起了一定的作用。清代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不少材料是從《北堂書鈔》中錄出的。魯迅輯《古小說鉤沉》,內(nèi)容的主要來源,也還是《北堂書鈔》等類書,魯迅校勘《嵇康集》,更是對照了《北堂書鈔》等本子,可見這部類書是很有價值的。
上一篇:張翼之《前漢紀》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崔曙庭《北齊書》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