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第一部分 楊絳的成長經(jīng)歷
小馬哥:
楊絳先生生于1911年,逝世于2016年,她以105歲的高齡,活出了一位世紀老人的風范。楊絳先生是一位從容優(yōu)雅的精神貴族,被稱為中國“永遠的女先生”。她歷經(jīng)人生的起起落落,依然平靜、充實、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在她90歲的時候,也就是2001年,她把丈夫的稿費、版稅捐贈給了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在她逝世前,也就是2016年,她將家中所有字畫——錢鐘書和自己珍藏的所有珍貴的文物字畫,全部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籍、手稿以及其他財產(chǎn),全部捐贈國家有關(guān)單位。真是讓人欽佩的大家風范。今天,安子,我們就來聊一聊女先生楊絳吧。
安子:
聽眾朋友們好,小馬哥好,感謝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能夠坐在這里,和大家聊一聊永遠的女先生——楊絳。
注解:楊絳,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錢鐘書的妻子,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2003年,93歲的楊絳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nèi)外,再版達100多萬冊;96歲時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時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14年,楊絳出版《洗澡之后》,為這個故事寫了一個稱心如意的結(jié)局。
說起楊絳先生,我要先說一個詞,那就是貴族。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富而不貴,也有一些人貴而不富。真正的貴族,不一定要富可敵國,真正的貴族,是精神的貴族,比如楊絳先生。
楊絳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用楊絳自己的話說,就是“寒素人家”。家里幾代都是書生或者文官,她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秉性正直、酷愛讀書。
楊氏家族很龐大,楊絳的父親有兄弟姊妹六人,都是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楊家家風純良,文化積蘊深厚,這也為楊絳后來在文學領(lǐng)域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注解: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fā)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60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小馬哥:
家庭的熏陶功不可沒。
安子:
是啊,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因為得罪了省長,被調(diào)到北京任職。楊絳就隨著家人來到了北京。楊絳5歲進入北京女高師附小讀書。當時,楊絳的父親在北京任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高等檢察長等職務,公務繁忙。在楊絳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因為扣押交通部總長,被迫離開了北京。
雖然父親的仕途不順,但是在楊絳眼里,父親卻是偉人。
被貶職回無錫老家時,很多人到北京的站臺上來送父親,有這樣一位父親,楊絳覺得非常自豪。
后來,楊絳隨父母在無錫租了房子住下,沒多久,又隨父母遷居上海。在上海期間,楊蔭杭應邀在上海申報館當主筆,楊絳則在啟明女校上學。后來,楊絳又隨父母定居蘇州,當時楊絳已經(jīng)16歲,進入蘇州的振華女校讀書。
楊絳的父親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教育子女要“有志氣,立大志”,主張自食其力,不能不勞而獲,還要求子女們獨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小馬哥: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楊絳的父親是怎樣要求子女獨立的呢?有沒有這樣的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安子:
當時北伐戰(zhàn)爭如火如荼,學生運動此起彼伏,楊絳也被推選去搞學生宣傳,可她對政治并不感興趣,不想?yún)⒓印:芏嗖幌雲(yún)⒓佑涡械耐瑢W都找借口說“家里不贊成”,把責任推給家里,也就再沒人要求他們?nèi)ラ_會、游行了。楊絳就問父親,能不能也說“家里不贊成”。
沒想到父親竟然一口拒絕,還說:“你不肯,就別去,不用借爸爸來擋。”
父親還對楊絳說:“你知道林肯說的一句話嗎?Dare to say no!你敢嗎?”
楊絳只好苦著臉說:“敢!”
于是,楊絳回到學校,堅持說:“我不贊成游行,我不去。”結(jié)果被說“豈有此理”,不過倒也有不少同學站出來,同意她的意見,從此,拒絕游行有了一個新的獨立自主的聲音,那就是楊絳提出的:“我不贊成,所以我不去。”
注解:楊絳的父親叫楊蔭杭。楊絳在晚年出版了《回憶我的父親》,書中就記述了父親的生平事跡,體現(xiàn)了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為中國的富強做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正因為楊絳的父親不畏強權(quán)、剛直不阿,所以在官場上屢被排擠。
小馬哥:
我記得看過有關(guān)報道,說楊絳最初并沒有走進清華大學,這是為什么呢?是她沒有考上,還是另有原因?
安子:
不是楊絳沒有考上,而是沒有機會考。1928年夏,楊絳準備報考大學。當時清華大學剛開始招收女生,但不到南方招生,也就是說,身在蘇州的楊絳沒有機會考清華大學,只好就近考入蘇州的東吳大學。
小馬哥:
楊絳最初選擇的專業(yè)是文學嗎?
注解:楊絳在東吳大學讀三年級的時候,她的母校振華女中的校長為她申請到了美國韋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然而,她竟然謝絕了留學的申請,她認為,與其到美國攻讀政治,不如在國內(nèi)較好的大學里攻讀文學。
安子:
不是,楊絳在東吳大學讀了一年之后,學校讓分科。東吳大學沒有文學專業(yè),只有法預科和政治學專業(yè),這讓楊絳大傷腦筋。她征求父親的意見,問自己到底該學什么專業(yè),父親回答:“沒有什么該不該,最喜歡什么,就學什么。喜歡的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最后,楊絳選擇了政治系。東吳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十分可觀,中外文學名著很多,楊絳在那里博覽群書。
東吳大學是教會大學,非常重視外語,這為楊絳后來成為文學翻譯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后來,楊絳考上了清華大學研究院,攻讀文學。
上一篇:楊絳和錢鐘書的愛情作品解讀
下一篇:果戈理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