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尤·彼·符斯卡婭
在爛泥地上,在腐敗的干草堆上,在用搖搖欲墜的馬棚倉促改造成的流動醫療站內,在被摧毀的保加利亞小村子里,兩個多星期了,她躺著,等待嚴重的傷寒最終奪走她的生命。
她已經不省人事,沒有任何醫生照看過她。之前,傷殘士兵們,那些她尚能站立時照顧的傷殘士兵們,輪流從細菌滋生的垃圾堆里站起來,將盛在破裂的罐子里的水湊近她龜裂的嘴唇,淋上幾滴。
她曾經年輕美貌,為上流社會所熟知,連最顯要的權貴也曾對她表示過興趣。女士們羨慕她,男士們追求她,其中有兩三個默默而真摯地愛過她。人生曾對她露出笑臉,但是這笑容比淚水還要苦澀。
一顆柔軟善良的心,卻有著如此強大的力量,如此強烈的對奉獻的渴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她不知道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可以使她快樂,她不知道,也從未體驗過。其他的快樂從她身邊經過,但是她早已決心不去理睬它們。她周身燃燒著無法熄滅的信仰之火。她全身心投入到服務群眾的事業中去。
她內心掩埋著怎樣的寶藏,在她最隱秘的靈魂深處,從來無人知曉,而現在,更加沒人了解了。
不過,現在,有了解的必要嗎?她已經獻身了,她的事業結束了。
但是,一想到甚至沒人對她的遺體道一聲感謝時,一種凄涼感便油然而生;雖然她生前,每次被感謝時,都會感到尷尬羞澀,難為情。
愿她可愛的身影不會怪罪我這朵遲來的小花,愿這朵小花可以斗膽陪葬在她的墓旁。
一八七八年九月
【導讀】
冷漠令人感到窒息
尤·彼·符斯卡婭是屠格涅夫的好朋友,她志愿去前線當護士,1878年,她在當護士的第二年病逝了。屠格涅夫為此寫了這篇散文詩,文章最后寫道:“但是,一想到甚至沒人對她的遺體道一聲感謝時,一種凄涼感便油然而生;雖然她生前,每次被感謝時,都會感到尷尬羞澀,難為情。”這是一種奉獻者的悲哀,甚至悲哀到殘忍。她為革命奉獻了一切,她不知道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可以使她快樂,她不知道,也從未體驗過。但當她死了,沒有人對她的遺體道一聲感謝。所幸的是還有一個清醒者,還有一個有良知的人,這個人就是作者。
文章里,屠格涅夫用他詩意的語言,向世界控訴,這是無奈的。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缺乏感激之情。因為沒有了感激,所以感激讓人覺得另有所求;因為沒有了感激,所以感激讓人覺得生活的窒息。
文章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來完成對尤·彼·符斯卡婭的塑造,對比越鮮明,越能突出尤·彼·符斯卡婭對革命的忠誠和執著,也越能突出尤·彼·符斯卡婭的凄涼和悲慘,也越能突出大家的冷漠和殘忍。這是一個民族意識的死亡,如果這個民族連英雄都要忘卻,注定這個民族也就沒有了精神的大廈。
上一篇:屠格涅夫經典《對話》作品賞析|導讀
下一篇:屠格涅夫經典《我們來打一仗》作品賞析|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