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寬大有量
四十一 寬大有量
《程氏遺書》:“子言:范公堯夫寬大也。昔余過成都,公時攝帥。有言公于朝者,朝廷遣中使降香峨嵋,實察之也。公一日在子款語,子問曰:‘聞中使在此,公何暇也。’公曰:‘不爾,則拘束已而。’中使果然怒,以鞭傷傳言者耳,屬官喜謂公曰:‘此一事足以塞其謗,請聞于朝。’公既不折言者之為非,又不奏中使之過也。其有量如此。”
【譯文】
《程氏遺書》中記載:“程頤說:范堯夫為人處世寬宏大量。過去,我經過成都的時候,范堯夫當時在那里任軍中統帥。有人在朝廷上向皇上說范堯夫的壞話,于是皇上便派遣使者假裝來峨嵋山燒香,其實是來督察范堯夫的工作。有一天,范堯夫在程頤那里閑談,程頤問他說:‘我聽說朝廷派了使者在這里,您怎么還有空閑啊?’范堯夫回答說:‘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反而會顯得拘束了。’朝廷使者果然非常生氣,用鞭子抽傷了走漏消息的人的耳朵。范堯夫的下屬官員高興地對他說:‘這件事就足以阻止他們在皇上面前誹謗您了,請您在朝廷上把這件事匯報給皇上吧。’但是范堯夫既沒有懲罰說他壞話的人,也沒有向皇上匯報朝廷使者用鞭子抽傷別人耳朵的事。范堯夫的氣量真大啊。”
【評析】
沒有人喜歡遭遇挫折,所以很多人一旦遇到了困難和挑戰,就會變得心情煩躁。為一些小事而怒發沖冠,其實算不上真正的英雄,倒不如忍耐一下,靜觀最后的勝敗。
范堯夫被人在皇上面前說了壞話,并且還面臨著朝廷使者的督察。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生氣,也沒有驚慌,而是照樣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最后,那個說他壞話的人還是露出了馬腳,只不過范堯夫有寬宏的氣量,沒有懲罰他罷了。
消極面對挫折的心理狀態和情緒體驗其實會摧毀我們的進取心,容易使人悲觀地看問題,不利于我們走出困境、反敗為勝。在遭受挫折時,如果能隱忍自己內心的焦躁和不安的話,就能積極主動地面對未來。
典例闡幽 暫時忍耐反敗為勝
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起義爆發,劉秀、劉伯升兄弟也在南陽起兵。后來義軍聯合起來,推劉玄為帝。在義軍發展過程中,劉秀兄弟逐漸顯示出超人的才智和膽識,特別是在昆陽一戰中,劉秀臨危不亂,以少勝多,取得了昆陽大捷。然而大勝之后,義軍開始分裂。有人對劉玄說:“劉秀兄弟才識過人,且屢立戰功,勢力越來越大。二人難以久為池中之物,此時不除,將來必為禍患。”劉玄覺得言之有理,便下令殺掉劉秀的哥哥劉伯升,劉秀本人也將大禍臨頭。
劉秀這時正在帶兵攻打附近的縣城,聽到哥哥被殺的消息,非常悲痛。他明白自己功勞太大,遭到皇帝劉玄的猜忌,性命懸于一線之間。本來他是久懷自立之心的,但若這時起兵反叛,自己勢力尚弱,無異于以卵擊石。逃跑的話,身家性命或許能夠保住,千秋大業則付之東流。思來想去,劉秀決定暫時忍耐。于是劉秀急令收兵,匆匆趕回宛城,叩見皇上。一到殿上,他“撲通”一聲跪伏在地,向劉玄連聲謝罪,流著淚說:“我們兄弟沒有聽從陛下的旨意,是天大的罪過。我們百死莫贖!”劉玄本就覺得殺害功臣有些過分,見劉秀如此自責,反而不知如何是好。
舊時的部下聽說劉秀回來了,紛紛前來探望。有人說些激憤的話,劉秀總是借口有事,敬而遠之。為了表明立場,哥哥的喪禮他也不去參加,而且一點兒悲痛的表情都沒有;一日三餐,總是飲酒作樂,談笑風生;跟別人談話,絕口不提自己在昆陽大捷的功勞,總是顯出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不停地責備自己,說皇上如此器重自己,自己卻有負他的期望。劉秀的表現傳到更始帝耳中,更始帝的警惕之心馬上松懈下來。他覺得劉秀對自己這么忠心,怎么會背叛呢?后來,反而深深內疚起來,后悔聽信讒言,殺害功臣。劉秀不但躲過了此次劫難,還被加封為破虜大將軍。后來,劉秀看準時機,離開了更始帝,在河北建立了自己的隊伍。他以河北為基礎,掃蕩群雄,終于統一了天下。
上一篇:忍學《四十 服公有量》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四十七 持燭燃鬢》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