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后,世界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人類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力量對比愈來愈有利于世界人民。社會主義、民族解放、民主、和平的社會進步潮流和科學技術進步潮流,標志著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戰后世界形勢的第一個重大變化,是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經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考驗和鍛煉。在法西斯國家行將崩潰和同盟國軍隊大反攻的有利國際條件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持長期斗爭,誕生了一系列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民民主國家,歐洲有南斯拉夫(1945)、阿爾巴尼亞(1946)、匈牙利(1946)、捷克斯洛伐克(1946)、保加利亞(1946)、波蘭(1947)、羅馬尼亞(1947)、民主德國(1949),亞洲除蒙古外有越南(1945年)、朝鮮(1948)。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又進行了三年解放戰爭,于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從一國擴大成體系,國際社會主義事業得到鞏固和發展,使世界資本主義陣線垮掉了一大片。為了加強經濟、政治和軍事合作,同歐美帝國主義的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集團相對抗,以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為主體(不包括南斯拉夫),先后于1949年1月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于1955年5月在華沙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華約組織”)。由于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政策,社會主義國家間關系出現了一系列事件。根據鐵托建議于1947年9月成立的歐洲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在蘇聯共產黨指使下于1948年3月作出開除南斯拉夫共產黨的錯誤決議,情報局于1956年解散。南斯拉夫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斯大林1953年3月5日去世以后,赫魯曉夫竊取蘇聯黨政大權,他利用斯大林的錯誤,全盤否定斯大林,引起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動蕩和混亂。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建設和外交路線,引起赫魯曉夫不滿,他大搞霸權主義,在經濟、政治、外交、軍事上對中國施加壓力,致使中蘇關系惡化。國際社會主義事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社會主義陣營已不復存在,而且歷史條件也沒有必要重新形成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國家間的關系同樣適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各國共產黨之間的關系,應堅持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行事。社會主義各國都在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改革之路,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更具有民族特點。
戰后世界形勢的第二個重大變化,是第三世界的崛起。這是我們時代的頭等大事。戰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經過艱苦斗爭,贏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突出的如: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告獨立;1948年1月緬甸宣告獨立;1952年埃及爆發七月革命,于1953年6月成立共和國;1954年阿爾及利亞爆發反法起義,于1962年7月宣告獨立;1953年7月古巴爆發武裝斗爭,于1959年1月取得革命勝利。戰后世界有近百個國家相繼取得獨立,其中亞洲、非洲就占八十多個。具有幾百年歷史的舊的殖民主義體系土崩瓦解了,帝國主義永遠失去了穩定的后方。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和其他原有的發展中國家組成了強大的第三世界。它們由于長期遭受外國的侵略、剝削和殖民統治,經濟上一般比較落后,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任務。社會主義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屬于第三世界,它同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具有相似的苦難經歷,面臨共同的問題和任務。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七十的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再是當年那種帝國主義爭奪、瓜分和侵略的對象,而是成了侵略和戰爭的巨大障礙。
第三世界國家在斗爭實踐中發展壯大、加強團結,并建立了國際性的組織。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亞非會議,有包括中國在內的二十九個亞洲、非洲國家參加。這是亞非新獨立國家在沒有帝國主義參加下,第一次自行召開的國際會議,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赴會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推動了會議取得成功。亞非萬隆會議發展了1954年4月中、印首創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制定了著名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發表了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表達了亞非國家團結起來,反帝反殖、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決心,標志著亞非國家的覺醒和第三世界的興起。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起,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這是不結盟國家的最高級會議。不結盟國家會議作為第三世界的國際政治組織,成員國不斷擴大,由首次會議的二十五個,增加到1983年第七次會議的一百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中的發展中國家在1964年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發表《七十七個發展中國家聯合宣言》,形成了“七十七國集團”,以后增加到一百二十多個國家。發展中國家會議是第三世界的國際經濟合作組織。第三世界還建立了地區性國際政治組織和經濟合作組織。第三世界改變了聯合國僅僅是受某些大國操縱的一架表決機器的情況,使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擴張主義經常在這里受到正義的譴責。所有發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進行的斗爭,不結盟國家反對強權政治和集團政治的斗爭,拉丁美洲國家發起的反對超級大國海洋霸權的斗爭,石油輸出國和其他原料生產國爭取對自己的自然資源享有和行使永久主權的斗爭,這一切形成了當代強大的正義潮流,大大改變了超級大國可以任意擺布世界命運的局面。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事務中起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已成為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戰后世界形勢的第三個重大變化,是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經濟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削弱了世界帝國主義體系,德、意、日戰敗,英、法創傷嚴重,只有美國實力空前增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然而,戰后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導致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面貌已完全改觀,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過程長足進展。由于帝國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昔日的戰敗國日本和聯邦德國迅速趕了上來,英、法經濟也得到恢復和發展。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狀況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百分比見下表: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和加強在世界市場的競爭能力,法、聯邦德國、意、比、荷、盧六國于1952年建立煤鋼共同體,1958年1月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這三個組織合并成歐洲共同體。1973年1月英、愛爾蘭、丹麥三國加入,1981年1月希臘加入,1985年決定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歐洲共同體在經濟、政治、外交方面進行合作,經濟國際化和區域性合作趨勢的加強,提高了歐洲共同體的地區。1980年世界國民生產總額,第一位美國為二萬六千三百億美元,第二位歐洲共同體為二萬四千六百億美元,第四位日本為一億四百億美元。擴大后的十二國歐洲共同體將占世界貿易額的百分之四十。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美國、西歐、日本三個經濟中心,相互間展開激烈的競爭。世界日益走向多極化。
戰后世界形勢的第四個重大變化,是超級大國的出現。這是二次大戰后人類歷史和國際關系史上出現的一個新的現象和新的特點。戰后初期,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推行反革命全球戰略,稱王稱霸,具有世界性的擴張主義野心,早已是一個超級大國。六十年代以來,蘇聯也走上了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形成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對立和爭奪。兩強爭霸代替了多年來那種五霸七雄、列強互斗的局面,國際關系反而變得簡單了。因為只有它們兩家有資格打世界大戰。這兩個軍事大國掌握尖端的軍事技術和核武器,把擴張的觸角伸向世界各地,無所不在,激烈爭奪,地球上各種事端的背后幾乎都有二霸插手,從而使國際形勢經常處于緊張動蕩的狀態。它們爭奪世界霸權集中表現在研制尖端軍事技術,爭取軍事優勢,進行威懾,壓對方讓步,從而使軍備競賽輪番升級,戰爭威脅日益嚴重。兩個超級大國日益加劇的軍備競賽和激烈爭奪霸權,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脅和造成國際緊張局勢的根本原因。但是,維護和平的力量和抵制戰爭的因素也在不斷增長和迅速加強。不但第三世界和社會主義國家堅持反霸,維護和平,而且西歐和日本等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反對再打世界大戰。戰后人類已享受了四十年的和平。超級大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它們干予國際事務能力的下降,世界政治經濟走向多極化,已是迅速發展的總趨勢。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民主,世界要和平,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學習戰后世界歷史,可參閱王春良等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世界現代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戰后歷史長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的《國際形勢年鑒》。
上一篇:戰爭和戰略問題
下一篇: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