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清之戰
(哀公十一年)
【題解】
吳國一直想在各諸侯國稱霸,齊國是比較有分量的對手。魯國夾在它們中間如同當年的鄭國,兩頭受壓,于是就發生了齊魯之戰,最終僥幸獲勝。但是空無虛有的魯國到底能不能長久稱霸依舊是個謎。
【原文】
十一年春,齊為鄎故,國書、高無丕帥師伐我,及清[35]。季孫謂其宰冉求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從公御諸竟[36]。”季孫曰:“不能。”求曰:“居封疆之間。”季孫告二子,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則君無出。一子帥師,背城而戰。不屬者,非魯人也。魯之群室[37],眾于齊之兵車。一室敵車[38],優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戰也宜,政在季氏。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子之恥也。大不列于諸侯矣。”季孫使從于朝,俟于黨氏之溝[39]。武叔呼而問戰焉,對曰:“君子有遠慮,小人何知?”懿子強問之[40],對曰:“小人慮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武叔曰:“是謂我不成丈夫也。”退而蒐乘。
【注釋】
[35]清:在今山東長清縣東。
[36]一子、二子:指季孫、孟孫、叔孫三人。
[37]群室:指都邑中居民,即士大夫之家。
[38]一室:指季氏。敵車:戰車與齊軍比。
[39]黨氏之溝:靠近魯公宮的地方。
[40]懿子:孟孫何忌。
【譯文】
魯哀公十一年春,齊國因為鄎地之戰,派遣國書、高無邳率兵抵達清地進攻我國。季孫對他的宰相冉求說:“齊國軍隊駐扎在清地,一定是因為魯國,我們該怎么做?”冉求說:“你們三位中的一位留守,另外兩位跟著國君在邊境抵御。”季孫說:“不可以這么做。”冉求說:“那就在境內近郊抵御。”季孫告訴了叔孫、孟孫,他們都不同意。冉求說:“如果不同意,那么國君就不用出動。您一人帶領軍隊,背城作戰,不參加戰斗就不是魯國人。魯國的士大夫之家人數比齊國的戰車多,您家的戰車也多于齊軍,您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他們兩位不想作戰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的政權掌握在季氏手里。而國政承擔在您的肩上,齊國人攻打魯國而你又不能作戰,這就是您的恥辱。這就完全不能歸入諸侯之列了。”季孫氏讓冉求跟隨他去上朝,在黨氏之溝等候,叔孫叫冉求過來并向他請教作戰戰略。冉求回答說:“君子有著深遠的謀略,小人懂什么?”孟孫強行質問他,他回答說:“小人考慮了才干才說話的,估計了力量才行動的。”叔孫說:“你在說我成不了大丈夫啊。”退回去以后就開始檢閱軍隊。
【原文】
孟孺子泄帥右師,顏羽御,邴泄為右。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41]。”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老幼守宮,次于雩門之外[42]。五日,右師從之。公叔務人見保者而泣[43],曰:“事充政重[44],上不能謀,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
【注釋】
[41]就用命:他能勝任使命。
[42]雩門:魯都南門。
[43]保者:守城人。
[44]事充:謂徭役繁重。政重:賦稅眾多。
【譯文】
孟孺子泄率領右軍,顏羽為他駕御戰車,邴泄任車右。冉求率領左軍,管周父為他駕御戰車,樊遲任車右。季孫說:“樊遲年齡太小了。”冉求說:“盡管他年輕但他卻能勝任使命。”季氏帶著七千甲士,冉求帶領三百武城人作自己的親兵,年老年少的都留守在宮里,駐扎在雩門外邊。五天以后,右軍才追趕上來。公叔務人一見到守城的人就哭著說:“徭役繁重、賦稅眾多,居上位的沒有謀劃,士兵又不會拼死作戰,拿什么來治理百姓?我既然已經說出口了,哪里敢不努力呢!”
【原文】
師及齊師戰于郊,齊師自稷曲[45],師不逾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逾之[46]。”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右師奔,齊人從之,陳瓘、陳莊涉泗。孟之側后入以為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林不狃之伍曰[47]:“走乎?”不狃曰:“誰不如?”曰:“然則止乎?”不狃曰:“惡賢[48]?”徐步而死。師獲甲首八十[49],齊人不能師。宵,諜曰:“齊人遁。”冉有請從之三,季孫弗許。
【注釋】
[45]稷曲:魯郊外地名。
[46]三刻:謂約束、申令三次。
[47]伍:同伍的兵士。
[48]惡賢:意為我們比誰賢明。
[49]甲首:甲士的首級。
【譯文】
魯軍和齊軍在郊外作戰。齊軍從稷曲攻擊魯軍,魯軍不敢過溝迎戰。樊遲說:“不是不敢,是信不過您,請您申令三次,然后帶頭過溝。”冉求聽從了他的話,眾人就跟隨他一起過溝。魯軍攻入齊軍。魯國右軍奔逃,齊國追趕。陳瓘、陳莊徒步渡過泗水。孟之側從后面攻入最后回到殿上,他抽出箭來驅趕他的馬,說:“馬不肯隨我往前走。”林不狃的同伍兵士說:“逃跑嗎?”不狃說:“我不如誰?”兵士說:“停下來抵抗嗎?”不狃說:“停下來抵抗就賢明嗎?”緩步前進,最終被殺死。魯軍奪取了八十個甲士的腦袋,齊國人不能整頓軍隊。傍晚,偵探報告說:“齊國人逃跑了。”冉有三次請求追擊齊國人,季孫都不答應。
【原文】
孟孺子語人曰:“我不如顏羽,而賢于邴泄。子羽銳敏,我不欲戰而能默。泄曰:‘驅之。’”公為與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殯。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50]。”冉有用矛于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
【注釋】
[50]殤:夭折。
【譯文】
孟孺子對別人說:“我比不上顏羽,但是卻比邴泄賢明。顏羽敏銳善戰,盡管我不想作戰,但也只能保持沉靜,邴泄卻說‘趕著馬逃走’。”公為和他寵愛的小僮汪锜同坐一輛戰車戰死,都加以殯斂。孔子說:“能夠拿起干戈保衛國家的,可以不用以未成年人之禮下葬。。”冉有使用矛攻殺齊軍,所以能攻破齊軍。孔子說:“這是合于道義的。”
【評析】
在這場齊魯戰爭中,魯軍最終戰勝了齊國,居功至偉的是冉求,他當時是執政季孫家的“大管家”。在戰亂之前,他先是用激將法,迫使另外兩個大家族孟孫氏和叔孫氏同意一起出兵;然后觀察對手齊軍的特點,把長矛作為主戰武器,率領左軍長驅直入敵陣攻擊了齊軍。
而此時的魯國軍隊早已被季孫、孟孫、叔孫這“三桓”瓜分,魯君已經完全被架空,所以參戰士兵都是權臣們的私人武裝。“三桓”戰前不愿出兵,戰時又想臨陣脫逃,他們只顧家族利益,而把國家利益拋于腦后。這樣的勝利只是增加了他們專政的籌碼,對于振興國家沒有什么益處。
本文提到冉求這個中心人物,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上一篇:左傳全集《宋及楚平》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晉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氏》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