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寓言故事集,約一千節(jié)詩。全書有一個大的故事框架,即一位學(xué)識淵博的婆羅門為教育太子寫成了五卷故事,每一卷都有一個中心,分別題為:《朋友的分裂》、《朋友的獲得》、《貓頭鷹和烏鴉從事的和平與戰(zhàn)爭》、《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的喪失》、《不思而行》。在每一個部分中間又穿插了一些寓言、故事和童話,共有七十八個。這些故事都是人民群眾的集體創(chuàng)作。印度人民非常富于想象力,寓言故事特別豐富,它們以口頭的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印度的各個宗教都利用這些故事來宣揚他們的教義,都把許多故事寫入他們的經(jīng)卷之中,比如在佛經(jīng)中就有不少《五卷書》中的故事。《五卷書》成書可能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流行比較廣的本子為十二世紀一個耆那教的和尚所編定。故事集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它總結(jié)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斗爭經(jīng)驗,贊揚團結(jié)互助、歌頌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美德,嘲笑了人們的愚蠢空想等弱點;也揭露了國王、貴族和僧侶的貪婪和兇狠。除此之外,故事集中也包含著一些糟粕,如宣揚自焚殉夫、宗教獻身犧牲、相信命運、丑化婦女等。故事集大多以動物為角色,形象生動,流傳極廣,影響很大。約公元五七〇年,被譯成巴列維文和敘利亞文,譯文雖佚失,但從巴列維文轉(zhuǎn)譯成的阿拉伯文本流傳下來。八世紀阿拉伯作家伊本·穆加發(fā)(724-759)把《五卷書》改譯成《卡里萊與迪木乃》。十字軍東征期間(11-13世紀)傳入歐洲,然后幾乎傳遍了世界。《一千零一夜》、《十日談》、《安徒生童話》、《拉封丹寓言》和其它許多書籍中都有《五卷書》中的故事。十九世紀以來興起的比較文學(xué),對這些故事的流傳演變過程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上一篇:云夢秦簡
下一篇:五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