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大希庇阿斯篇》
柏拉圖著。柏拉圖是古希臘哲學大師,西方客觀唯心主義文藝美學理論的鼻祖。《大希庇阿斯篇》是他關于探討美的本質的代表作品。文章的寫法是以希庇阿斯與蘇格拉底的辯論形式出現的。希庇阿斯是古希臘的詭辯家,態度傲慢,自命無所不知。蘇格拉底是著名的學者,知識淵博,能言善辯,他以希庇阿斯的論敵出現,向他提出一系列關于美丑的問題。其實蘇格拉底的觀點就是柏拉圖的觀點。隨著辯論的深入,逐漸顯示出柏拉圖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即他的“理式論”。
文章是以批判性的思辨為發端的,它針對當時流行的關于對美的五種看法,進行了批判性的考察。這五種觀點即:一、美是具體的事物(美是小姐、母馬、豎琴、湯罐之類);二、美是事物的質料或形式(美是黃金);三、美是物質或精神上的滿足;四、美是恰當、有用、有益;五、美是由視覺或聽覺引起的快感。柏拉圖認為這些觀點都是不確切的,然而又都涉及了美的本質的某一個側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文章沒有采取簡單否定的方式,而是讓蘇格拉底提出疑問或對立的事實,以便揭示這些觀點的不周延和片面,從而引導對美的本質的深入探討。
首先,美和美的事物不是一回事。美應該是超出具體事物的一種性質,美不是這個、那個具體事物,比如小姐、母馬、豎琴、湯罐之類,而是美本身。 “這美本身把它的特質傳給一件東西,才使那件東西成其為美”,美能夠僅僅是小姐、母馬、豎琴嗎?美的形態千變萬化,無可計數,因此說美是具體事物,在事實上和邏輯上都站不住腳。
其次,說“一件東西縱然本來是丑的,只要鑲上黃金,就得到一種點綴,使它顯得美了”,這也是不符合事實的。蘇格拉底用事實否定了這種觀念的不確切性,他說:“可是大雕刻家菲狄阿雕刻女神雅典娜眼或面用的卻不是黃金,而是象牙和石云”,你能說雅典娜不美嗎?從事物的質料和某種形式去考察美,是由于商品流通和海外貿易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審美觀念,用這種觀念去界定美的概念,顯然缺少高度的概括意義。
第三,關于美是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希庇阿斯說: “對于一切人,無論古今,一個凡人所能有的最高的美就是家里錢多,身體好,全希臘人都尊敬,長命到老,自己替父母舉行過隆重的葬禮,死后又由子女替自己舉行隆重的葬禮。”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話,否定了這種審美觀。征服特洛伊的希臘英雄阿喀琉斯就不曾隨祖先葬于自己的城邦,然而在古希臘人中卻是“最高的美”。財富、欲求的滿足,并不是永世長存的審美理想,而是短暫易逝的,美應該是比這種滿足具有更穩定、更持久的一種東西。
第四,關于美是恰當、有用、有益的問題。蘇格拉底從正面提出,又指出它與實際審美經驗的矛盾,從邏輯上的因果律推斷出它們的矛盾性。從而引發出美與欲求相聯而又超乎其外的認識。至于美是由視覺或聽覺引起的快感,雖然符合人的生理機制,但把二者等同起來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引起快感的并不局限于視覺、聽覺,有些觀念上的東西或精神現象也不一定引起快感,不同人快感的標準也不一樣,顯然,美雖然與快感有聯系,但它應該是超乎其上的。
《大希庇阿斯篇》是柏拉圖早期利用對話體討論美的本質的一篇文章,它雖然最后也沒有對美下一個規范的定義,只留下“美是難的”這樣一個問題,但卻為討論美開啟了最早的門徑。它從各個角度去否定當時關于美的流行看法,實質上也是啟迪人去尋找一個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說法。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反映了他尋找的過程,但他從奴隸主的政治觀和哲學上的唯心主義出發,最后還是把美歸于他制造的“理式”,歸于對天國的回憶,歸于神,這樣便使美的本質陷入玄妙而不可解的泥淖中了。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古畫品錄》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對作篇》與《自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