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執政為尚書
前執政為尚書
【原文】
祖宗朝,曾為執政,其后入朝為他官者甚多。自元豐改官制后,但為尚書。曾孝寬自簽書樞密去位,復拜吏部尚書。韓忠彥自知樞密院出藩,以吏書召。李清臣、蒲宗孟、王存,皆嘗為左丞,而清臣、存復拜吏書,宗孟兵書。先是元祐六年,清臣除目下,為給事中范祖禹封還,朝廷未決,繼又進擬宗孟兵部右丞。蘇轍言:“不如且止[1]?!弊笃蜕鋮未蠓烙诤熐白啵骸爸T部久闕尚書,見在人皆資淺,未可用,又不可闕官,須至用前執政。”轍曰:“尚書闕官已數年,何嘗闕事[2]?”遂已。胡宗愈嘗為右丞,召拜禮書、吏書。自崇寧已來,乃不復然。
【注釋】
[1]不如且止:不如暫時擱置一下。[2]闕事:失事,誤事。
【譯文】
太祖太宗時期,曾經擔任過執掌朝政的官員,辭官后又重新入朝任其他官職的人很多。自從宋神宗元豐年間改革官制后,再次入朝為官的人就只能擔任尚書一職。曾孝寬自從辭去簽書樞密的職位后,再次任用時就成了吏部尚書。韓忠彥自知樞密院外放地方任職,又以吏部尚書一職召回。李清臣、蒲宗孟、王存,都曾擔任為左丞,再次入朝為官時,命李清臣、王存為吏部尚書,蒲宗孟為兵部尚書。先是在哲宗元祐六年,任命李清臣的擬旨下發后,被給事中范祖禹退了回來,朝廷沒有做出決斷,接下來又進諫擬定蒲宗孟為兵部右丞。蘇轍說:“不如暫時擱置一下放一放?!弊笃蜕鋮未蠓烙诨侍笄吧献嗾f:“各部久缺尚書一職,現有的人都資歷淺薄,沒有可以勝任的,又不可以缺少這個職位,需要用以前的執政擔任?!碧K轍又說:“尚書一職空缺已經數年,何曾影響了政務?”于是作罷。胡宗愈曾擔任右丞,召拜為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但自徽宗崇寧以來,就不再有這種情況了。
【評析】
宋朝官制,以宋神宗元豐五年開始的官制改革為界限。元豐改制撤銷了中書門下,恢復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不過這三個官位只是虛設,從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書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書省的職權;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代行中書令的職權,他們是正宰相。這時,參知政事的名稱被取消,而增設了四名副宰相,即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元豐改制之前,“官”僅用以定祿秩、序位,所以官員“能上能下”,因為待遇是不變的。改制之后,一律“以階易官”,就造成了宰相如果辭職,再當官的話只能當尚書的現象。而尚書是有實權的官員,有時沒有合適的人選,反對派寧可讓尚書之位空缺,也不讓以前的宰執來做尚書。元豐改制后,行政效率沒有提高,比過去還顯得拖沓。官制是管理一個國家的重要工具,應當科學合理。中國古代官制及其精妙,是歷代統治者通過實踐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像元豐改制這樣不經討論,由皇帝一人決定的官制改革,很容易出現各種弊端。此應為各級領導干部和管理者戒。
上一篇:《容齋隨筆·劉項成敗》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前言》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