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管子》
簡介
《管子》,并非管仲所撰,主要是戰國時期齊國稷下學者的著作匯集,也包括戰國到漢初各學派的零散著作。書中也有《牧民》、《形勢》、《大匡》等篇章反映了管仲的事跡與思想。據西漢劉向編輯敘錄記載,《管子》共有五百六十四篇,除去重復的四百八十篇(數字有誤),實際是八十六篇。現存《管子》七十六篇,另有十篇亡佚,只有目錄而無內容。就現存的《管子》內容來看,其中包括了法家、道家、陰陽家、兵家以及儒家的思想資料。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
牧民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①,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措也②。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③,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④。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政之所行⑤,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逸樂之⑥;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逸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
以家為鄉⑦,鄉不可為也;以鄉為國,國不可為也;以國為天下,天下不可為也。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毋曰不同姓,遠者不聽;毋曰不同鄉,遠者不行;毋曰不同國,遠者不從。如地如天,何私何親?如月如日,唯君之節⑧!
御民之轡⑨,在上之所貴;導民之門⑩,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故君求之則臣得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惡之則臣匿之。毋蔽汝惡,毋異汝度,賢者將不汝助。言室滿室,言堂滿堂,是謂圣王。
城郭溝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強力,不足以應敵;博地多財,不足以有眾。唯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故禍不萌。
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故知時者可立以為長,無私者可置以為政,審于時而察于用,而能備官者,可奉以為君也。緩者后于事,吝于財者失所親,信小人者失士。
注釋
①維:準則。絕:斷絕。 ②措:安置,確立。 ③節:規矩等級。 ④枉:邪曲、不正。 ⑤行:推行。 ⑥逸:安樂。 ⑦以家為鄉:用治家的方法來治鄉。為:治理。 ⑧節:節操、氣度。 ⑨轡(pèi):韁繩,比喻對百姓的引導。 ⑩門:途徑。 蔽:遮掩。 異:改變;汝:你,指君主。
譯文
國家的生存有著四個準則,如果缺少其中之一,那么它就會傾斜、不安;如果缺少其中的兩個,那么它就危險了;假如缺少其中的三個,那么它將會被顛覆;如果四者均不具備,那么國家也就滅亡了。傾斜了,可以扶正它;危險了,可以去挽救它;顛覆了可以重新建立起來。然而,一旦滅亡了,就沒有任何辦法去收拾它。究竟是哪四個準則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有了禮,人們就不會超出應該遵守的規范;有了義,人們就不會四處鉆營以進身;有了廉,人們也就不會掩飾自己的過錯;有了恥,人們也就不會趨從壞人。如果所有的人都在應守的規范之內行事,那么統治者的地位也就安定了;所有的人都不四處鉆營以進身,那么人們也就不會巧謀欺詐了;不去掩飾自己的過錯,他的行為自然也就端正了;不趨從壞人,那么邪亂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政令之所以能夠推行下去,在于它順應民心;政令之所以廢弛,則在于它違背民心。百姓是不喜歡憂勞的,那么我們便讓他們安樂;百姓是不喜歡貧賤的,那么我們就讓他們富貴;百姓是不喜歡危難的,那么我們就讓他們安定;百姓是害怕家族滅絕的,我們就讓他們生育繁息。因為我們能夠讓百姓安樂,他們就可以為我們承受憂勞;我們能夠使百姓富貴,他們就可以心甘情愿地為我們而受貧賤;我們能夠使百姓生育繁息,他們也就會不惜為我們而犧牲了。單單依靠刑罰,是不足以使百姓真正害怕的,而僅僅依靠殺戮也是無法使百姓心悅誠服的。當刑罰繁重而人心卻并不以之為懼的時候,政令也就無法推行了;當殺戮眾多而卻無法服眾的時候,君主的地位也就危險了。因而,只有當我們滿足了百姓上述四種需要的時候,原本疏遠我們的也自然會與我們親近起來;相反,若是強迫推行上面四種老百姓所厭惡的事情,那么,即便是原先親近我們的,也會叛離我們。由此可見,“給予便是取得”這個原則,是治國的法寶。
……
以治家的方式來治理鄉,那么肯定是治理不好鄉的;以治鄉的方式去治理國家,同樣國家也是不能治好的;以治國的方式去治天下,顯然天下也不能治好的。所以,應當以治家的方式治家,以治鄉的方式治鄉,以治國的方式治國,以治天下的方式治天下。不要因為不是同姓,就不聽取外姓人的意見;不要因為不是同鄉,就不采納外鄉人的主張;不要因為不是一個國家的,就不去聽從他的建議。應當像天地那樣,無任何私心地對待一切;像日月那樣,無私地普照一切,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君主氣度。
駕馭百姓,關鍵是要看君主重視什么;引導百姓,主要是看君主提倡什么;號召百姓,則關鍵在于君主的好惡是什么。因此,若是君主想要追求的東西,臣下總是會盡力去得到;君主想要吃的東西,臣下總會盡力去嘗試;君主喜歡的事情,臣下也就會盡力去實行;君主所厭惡的東西,臣下也就會極力去回避。因此,作為一個君主,不要去掩飾你的過錯,不要擅改你的法度,否則,賢人是無法幫助你的。在室內講話,就要讓全室的人都能夠知道;在堂上講話,則要讓全堂的人都知道,這樣才稱得上是圣王。
僅僅依靠城郭溝渠之類不足以固守;而僅僅有強大的武力、裝備,也同樣不足以御敵;而地大財多,也不一定能夠擁有民眾的信任。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夠防患于未然,避免災禍的萌發。
世界上不怕沒有能臣,怕的是沒有君主去好好地使用他們;世界上不怕沒有財貨,只怕沒有人能夠去好好地管理它們。因此,通曉天時的,可以讓他們來做官長;沒有私心的,可以讓他們來做官吏;而既通天時,又善于用財,能任用官吏的人,則應當被奉為君主。處理事情遲鈍的人,總是比事情慢半拍;吝于財物的人,總是無人親近;而偏信小人的人,總是失去賢能的人。
形勢
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①;淵深而不涸,則沉玉極矣②。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③,春秋冬夏不更其節,古今一也。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④,風雨無向而怨怒不及也。貴有以行令,賤有以忘卑,壽夭貧富無徒歸也。
銜命者⑤,君之尊也;受辭者⑥,名之運也。上無事,則民自試;抱蜀不言⑦,而廟堂既修。鴻鵠鏘鏘,唯民歌之;濟濟多士,殷民化之,紂之失也。飛蓬之問⑧,不在所賓⑨;燕雀之集,道行不顧。犧牷圭璧,不足以饗鬼神;主功有素⑩,寶幣奚為?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術,非馭也;奚仲之巧⑬,非斫削也。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夜行者獨有之也⑮。
……
必得之事,不足賴也;必諾之言,不足信也。小謹者不大立,飺食者不肥體⑯。有無棄之言者,必參于天地也。墜岸三仞⑰,人之所大難也,而猿猱飲焉⑱。故曰,伐矜好專⑲,舉事之禍也。不行其野,不違其馬⑳。能予而無取者,天地之配也㉑。
道之所言者一也㉒,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㉓,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地之配也。
生棟覆屋㉔,怨怒不及。弱子下瓦㉕,慈母操箠㉖。天道之極,遠者自親;人事之起,近親造怨。萬物之于人也,無私近也,無私遠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㉗。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兇,不可復振也㉘。
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山高而不見,地不易也。言而不可復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復,行而不可再者,有國者之大禁也。
注釋
①祈羊:向神靈祈禱時所用的羊。 ②沉玉:投入水中祭神的玉石。 ③則:規律,準則。 ④載:通“戴”,保持。 ⑤銜命:奉命。 ⑥受辭:接受指示。 ⑦蜀:祠器、祭器,喻道。 ⑧飛蓬:比喻沒有根據的言論。 ⑨賓:聽從。 ⑩素:平素。 羿:后羿,傳說為遠古時代射箭能手。 造父:我國周代駕車馴馬能手。 ⑬奚仲:傳說中我國古代造車巧匠。 斫(zhuó):砍。 ⑮夜行:內心認真行道。 ⑯飺(zǐ):同“訾”,挑食。 ⑰仞:古代長度單位,七尺為一仞。 ⑱猱(náo):猿類。猿猱,即猿猴。 ⑲伐矜:驕傲自大;好專:獨斷專行。 ⑳違:丟棄。 ㉑配:匹配,媲美。 ㉒一:一致,同一。 ㉓為家:治家。 ㉔生棟:用新伐而未干的木材做棟梁。 ㉕弱子:小孩子。 ㉖箠(chuí):同“棰”,木棍。 ㉗違:離開。 ㉘振:救。
譯文
山高而不崩頹,就會有人來烹羊設祭;水深而不枯竭,就會有人來投玉求神。天不改變它的常規,地也不改變它的法則,春秋夏冬四季也不改變它的節令,這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一旦蛟龍得水,便可以樹立神靈;而虎豹一旦回到了深山幽谷,即可以保持其威力;風雨若是沒有一定的方向,也就沒有人會埋怨于它。位高者發號施令,位低者忘其卑賤,長壽、短命、貧窮、富有等等,這一切都不是無因而至、憑空而來的。
臣下之所以能夠奉行命令,乃是由于君主地位的尊嚴;臣下之所以能夠接受指示,當然也是由于君臣名分的作用。君主無為而治,人民就會去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手里拿著祭器,尊崇天道,即便不去說話,朝政也會普遍修明。天鵝發出動聽的聲音,人們就會齊聲贊美它;西周人才濟濟,殷的遺民被感化,這是紂失敗的原因所在。對于那些沒有任何根據的議論,就不必聽從;對于燕雀聚集之類小事,有道者不必在意。用牛羊玉器來供奉鬼神,但是,并不一定能夠得到鬼神的保佑;若君主的功業有著堅實的基礎,又何必用珍貴的祭品來獻祭呢?后羿可謂是神射手,但他射箭的功夫,并不是在射箭的表面動作;造父駕車的技術天下無雙,但是他駕車的技術,也并不是在于駕車的表面動作;奚仲的砍削本領很高,但他的技巧也并不是在木材的砍削上。要想招徠遠方的人,單單依靠使者是沒有用的;而要親近國內的人,靠說空話也是無濟于事的。因此,對于君主而言,要想取得治國的功效,就必須在內心里切實地行道。
……
不應得而求必得的事情是靠不住的;不應承諾而卻完全承諾了的話,也是信不得的。謹小慎微未必能成大事,比如挑食就不可能使身體胖起來。如果能夠不放棄以上這些格言的話,那么就能夠與天地相媲美了。讓一個人從三仞高的崖岸上跳下來,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但是猴子卻可以毫不在乎地從上面跳下來喝水。所以說,驕傲自大,獨斷專行,不聽他人意見,這是行事的禍患。雖然暫時可能不到野外去,但是,不能因為這樣而將馬棄之不顧,不去喂養它。如果能夠做到只給人們好處,只管付出而不求人們的回報,不向人們索取報酬的話,那么,就可以同天地一樣偉大了。
“道”就其原則而言是一致,但是,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會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比方說,有的人懂得道之后,知道了如何管理好家庭,那么他就是治家的人才;而有的人懂得道之后,知道如何去治理好一個鄉,那么他便是治鄉的人才;有的人懂得道之后,知道如何去治理好一個國家,那他便是治國的人才;同樣,也有的人懂得道之后知道如何去治理好天下,那他便是治天下的人才;而有的人懂得道之后,知道如何才能使萬物各得其所,各行其是,那他便是與天地一樣的偉大了。
用剛剛砍伐下來的木材做屋柱而房子倒塌了,誰也不會去埋怨木材;小孩子如果把房子上的瓦拆下來,連慈母也會用棍子去打他。如果順天道而行,那么遠方的人也會來親近;反之,如果以人事去干涉、破壞天道,那么即便是親近的人也會怨恨的。萬物之于人,是沒有遠近親疏之別的。高明的人用起來綽綽有余,而愚笨的人則覺不足。順天而行的,天也會幫助其成功;違天而行的,天也會棄他而去,而終究招致災禍。若得天的幫助,弱小的也會變得強大;失去天的幫助,即便是成功了也會變為失敗。順天而行之人,就可以得到成功,而違天而行之人,則將會有災禍,而且,這種災禍是無可挽救的。
日月有不明的時候,但天是不會改變的;山高有看不見的時候,但地是不會改變的。那種沒有信義的話只能偶爾說一次而不可再說,君主就不應該去說;那種不講信義的事只能偶爾做一次而不可再做,君主不應該去做。凡是那些不可重復的言論,那些不可重復的事情,都是君主的最大禁忌。
上一篇:《禮記·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二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荀子·勸 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