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恰佩克
捷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1890年1月9日生于波希米亞北部的馬列·斯瓦托尼奧維采,父親是鄉村醫生。恰佩克曾先后在布拉格、柏林和巴黎學習哲學并獲博士學位。從1917年起,定居布拉格,曾任多種報刊的編輯和記者,在二三十年代多次訪問歐洲各國,發表了不少生動有趣的游記。1935年,同著名女演員斯茜弗洛戈娃結婚,3年后因病去世。
恰佩克的創作具有人道主義思想,也受到當時西方相對主義和實用主義哲學觀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曾是捷克共和國總統馬薩里克的好友,并因為之寫過談話錄與傳記而被稱為“官方作家”。隨著歐洲社會形勢的發展和德國法西斯的掌權,恰佩克的民主立場進一步堅定,積極投入反法西斯的斗爭,領導國際保護文化作家協會捷克分會的活動,大力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直到去世為止。
從1907年起,恰佩克與哥哥約瑟夫·恰佩克合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和散文。他的早期作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批判社會弊端的,如1921年與他哥哥合寫的劇本《昆蟲生活》,以蝴蝶、螞蟻、蜣螂等不同的昆蟲形象,諷刺了社會上各種惡習; 另一類是表現他的黑色烏托邦思想的科學幻想劇,具有表現主義色彩。在后一類作品中,作者悲觀地認為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將導致一種異化力量的產生,給人類造成巨大威脅乃至毀滅人類; 這類作品表現出作者對人類文明發展中某些畸形現象的憂慮和對人類理性弱點的思考。1920年發表的《萬能機器人》 (又譯《羅素姆萬能機器人》) 是這類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劇本中恰佩克所造的“機器人” (英文robot,從捷克文robota“勞役”、“苦工”一詞演變而來)一詞,已為歐洲語言廣泛吸收使用。具有同一主題的作品還有科學幻想小說《專利工廠》(1922)、《原子狂想》(1924,又名《炸藥》) 和《大戰蠑螈》(1936) 等。在《原子狂想》中,一位科學家發明了原子炸藥,卻被統治者用于毀滅人類的戰爭,與他原來想使之造福人類的愿望恰好相反。《大戰蠑螈》寫性本溫順的蠑螈一旦獲得人的品性和智慧,就成為破壞者,并以象征手法深刻揭示出資本主義制度是產生法西斯主義的土壤,表現出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反法西斯主義的民主立場。
在30年代前期,恰佩克完成了長篇三部曲 《霍杜巴爾》(1933)、《流星》 (1934) 和《平凡的生活》 (1934),表現出了作者對人生與存在的哲學思考。30年代后期,隨著德國法西斯勢力的猖獗,恰佩克意識到捷克民族正處于危急之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從對人生的哲理探討轉人了現實斗爭,完成了4部著名作品: 長篇小說 《鯢魚之亂》 (1936)、《第一救生隊》 (1937) 和劇本《白色病》(1937》、《母親》(1938)。《第一救生隊》歌頌了礦工們的團結斗爭精神; 《鯢魚之亂》具有與 《萬能機器人》相似的主題。人類為了利潤和享受,大量養殖鯢魚作為生產力并將它們武裝起來,至使鯢魚成為人類的對立面,以致于要求人們為它們服務。恰佩克一方面借此象征來表示對科學發展的擔憂,另一方面又寓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資本家扶植法西斯黨徒也如人類武裝鯢魚一般,將危及人類自身。《白色病》表現了作者的反戰和平思想,《母親》寫當祖國面臨危急時,母親鼓勵兒子在反法西斯的戰斗中英勇殺敵。除《第一救生隊》采用了現實主義手法外,另三部作品都具有明顯的虛幻象征色彩。
恰佩克的作品不以反映生活的真實為最高追求,多有很突出的想象、象征色彩,但又不落入“為藝術而藝術”的封閉的個人世界,而是和現實生活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經常是通過奇特生動的象征性形象來批評社會弊端和資本主義機械文明的畸形發展,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思考和人類的某種永恒品質,表現出對人類命運的關注。恰佩克在創作中追求一種非現實主義化的藝術價值取向,被認為是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上一篇:西方文學·斯特林堡
下一篇:西方文學·奧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