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葉芝
愛爾蘭詩人、劇作家、散文家。出生于都柏林一個畫師的家庭。童年時代就具有詩人的氣質。讀中學時開始練習寫詩作畫,曾在藝術學校學習了幾年。這一階段正值愛爾蘭民族運動高漲,因此而復興的愛爾蘭民間文學對葉芝日后的創作有一定影響。以后他移居倫敦,與唯美主義者奧·王爾德、威·莫里斯結識,并同美國象征主義詩人埃·龐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此時,他著手編輯威廉·布萊克的詩集,受布萊克很大影響。他的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內容和風格都有不同的特點。早期的詩歌創作受斯賓塞、雪萊和19世紀90年代前拉斐爾派的影響,并帶有唯美主義色彩。1891年,他與一些詩人組織了“詩人俱樂部”,主張詩的語言要有夢境的朦朧、含蓄和超俗。他厭惡商業文明所造成的不協調的生活,希望遠離現代世界。這一時期著名的作品有詩劇《心愿之鄉》 (1894)、詩歌 《十字路口》 (1889)、著名抒情詩《茵尼斯弗利島》 (1890) 和《當你老了》 (1896)。1910年前后,愛爾蘭在新芬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要求民族自治的運動。葉芝支持這一運動,并和劇作家葛拉高雷夫人、約翰·沁一同創辦了阿貝(修道院) 劇院 (The AbbeyThcatrc )。葉芝親自管理,并根據愛爾蘭民間豐富多彩的神話、民歌,創作了一些反映愛爾蘭歷史和農民生活的戲劇。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充分表現了愛爾蘭民族特有的熱情和想象。詩風也從早期的虛幻朦朧走向堅實、明朗。詩劇《胡里痕的凱瑟琳》(1902) 采用愛爾蘭神話中關于女王凱瑟琳的傳說,表達了愛爾蘭要求獨立的愿望。《1916年的復活節》 (1922) 歌頌了參加復活節抗英起義的烈士們,贊美他們為民族獨立的事業所作的英勇犧牲。其他作品還有《誰與弗格斯同去》、《夢見仙境的人》等。后期是葉芝創作的成熟階段,在接近人民的生活中,他吸取了創作素材和人民的語言。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沉痛經歷和1916年都柏林民族主義者的起義及其失敗,使他對歷史與個人的命運進一步深思,加之對玄學派詩歌的研究和特殊的想象力,使他繼續發展了象征主義,并使詩作更富有哲理性。這個時期葉芝的作品具有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哲理詩三種因素。詩作以洗煉的口語和含義復雜的象征,強調用富有質感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色彩明朗,音調高亢,但包含許多層的復雜意義。這時期突出的詩作有 《鐘樓》 (1928)、《盤旋的樓梯》 (1929),以及 《駛向拜占庭》、《麗達及天鵝》等。
葉芝從早年起就對神秘主義感興趣。他一方面繼承了當時仍存在于愛爾蘭民間的相信魔法、幻術的傳統,同時也受布萊克的影響。不止如此,葉芝還努力建立能貫串天人的自己的神秘主義和象征主義體系,以求得宇宙觀和藝術創作的統一。他的散文著作《幻象》 (1926) 和后來寫的《自傳》都敘述了這個體系。它決定了葉芝對歷史、人生、社會的看法。他認為人類的歷史和個人的一生都象一架盤旋而上的樓梯,一切都在重復中提高和前進。他把善惡、生死、美丑都看成矛盾的統一。對情欲、現代物質文明的厭惡和對理性、古代貴族文明的向往,使他認定古希臘、羅馬流傳下來的西方文明今天已近毀滅時期。200年內將出現一種粗野、狂暴的反文明,作為走向另一種貴族文明的過渡。這種思想決定了他后期作品大都是關于肉體與精神、文明與反文明、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以及對中世紀拜占廷文化的向往。在詩歌理論上,他認為詩人是在孤寂中進行創作的,他刻畫和表現最高境界的美時,心里常常疑惑不定。而清醒的詩人則能感受到與自我對立的反自我。象征手法是一種神秘而完美的手法,它能引起聯想,喚起情感。在作品中,象征主義處于特定地位,是使作品產生美感的最重要的因素。真摯的詩歌形式有時是很晦澀的,它與流行的詩歌形式不同,但它必須完美、微妙,才能使人每讀一次,就獲得一種新的感受。詩歌的語言應該在真實、自然、精練中賦于形象,有質感、色彩和音調。
葉芝一生詩風的變化,正是英國詩歌從上世紀末唯美派向本世紀20年代期間現代派的演變。這個變化豐富了詩歌藝術,也帶來了晦澀難懂的弊端。作為后期象征主義在英國的主要代表,葉芝對現代英國詩歌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1923年,葉芝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上一篇:西方文學·新小說派
下一篇:西方文學·艾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