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元(1867—1906),晚清著名小說家。名寶嘉,又名寶凱,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幼年喪父,由伯父教養成人。他天資聰穎,學業甚精,但無意于功名。對晚清現實的腐敗,他有深切的體驗和洞察,曾先后主辦《指南報》、《游戲報》、《世界繁華報》等,“假游戲之說,以隱寓勸懲”,“喚醒癡愚,破除煩惱”,達到揭露現實、警醒民眾的目的。曾作《庚子國變彈詞》,歷述義和團的興起和覆滅過程,借以描述庚子之變給中國人民造成的空前慘禍,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對義和團群眾的瘋狂鎮壓和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殘暴罪行。后又作《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活地獄》等,都從不同方面對現實的齷齪和黑暗加以諷刺和揭露。李伯元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小說家,而且是一位“懷匡救之才”,有醒世之志的愛國者,他的一生的主要創作都表達了他痛恨社會黑暗、渴望喚醒民眾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之情。
《官場現形記》是李伯元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晚清官場生活為題材,對晚清政治的黑暗作了比較全面的揭露和批判。原作計劃寫一百二十回,今存六十回。李伯元作《官場現形記》的動機和構思是采用《儒林外史》的方法揭露封建官場的丑惡,“前半部是專門指摘他們做官的壞處,好叫他們讀了知過必改,后半部分是教導他們做官的法子”。全書由許多相對獨立的短篇聯綴而成,描繪了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的群像,從州縣督撫直到朝廷軍機大臣,從守舊分子到維新派、洋務派,官場各色人物幾乎都有涉及。通過這些人物形象,作者抨擊了封建官僚賣官鬻爵、貪贓枉法、殘害百姓、出賣國家以及出賣靈魂等種種罪惡。作者尤其著力地塑造了極端崇洋媚外的洋務派官僚的典型形象,揭露清王朝已經變為“洋人的朝廷”,一定程度地觸及到了清王朝的反動本質。《官場現形記》善于通過細節描寫達到諷刺的目的;善于生動地描繪佐雜小吏;書中描繪官場內幕往往纖細畢露。全書以諷刺和夸張為主要藝術特色,結構方法略近于《儒林外史》,把分散的人物和片斷的故事通過各種方式聯綴在一起,反映現實生活的面很廣。《官場現形記》是以改良主義立場揭露官場丑惡,并不完全否定封建官僚制度,對人民群眾的革命運動持著詆毀的態度,對帝國主義也有一定幻想,譴責黑暗現實缺乏應有的深度。戊戌變法失敗后,這種改良主義立場更失去了進步意義。書中人物缺乏理想的光彩,情節剪裁不精,結構有散沓之病,諷刺也往往流于淺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明顯的局限。但多方面揭露封建官場黑暗,暴露清王朝腐敗,《官場現形記》具有首開風氣的作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上一篇:李世民與“貞觀之治”
下一篇:李準的短篇小說